献礼校庆| 纸墨传情贺校庆,文化为桥结营程——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同学们以文化传播之姿献礼母校65华诞

发布者:周群发布时间:2025-10-18浏览次数:10


当上海对外经贸大学65周年校庆的欢庆遇上国际中文教育实习结营的荣光,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在捷克布杰约维采的土地上,以文化为笔、以匠心为墨,书写了一段献礼校庆的跨文化篇章。


一、传统服饰雅集,礼敬校庆


1017日,意义非凡的一天,布杰孔堂内华服生辉、古韵流转。为献礼母校65周年校庆,也为在结营之际再添文化亮色,同学们开展了汉服与旗袍传统服装体验活动。


 当学员们换上形制典雅的汉服,交领右衽、宽袍广袖间是华夏服饰文化的千年积淀;当大家身着剪裁得体的旗袍,盘扣摇曳、裙摆生姿中是东方女性的婉约与端庄。同学们从汉服的“礼仪符号”讲起,解析服饰里的文化密码;在旗袍的试穿体验中,让捷克友人直观感受“东方美学”的韵味与气度。这不仅是一场服饰的体验,更是一次以传统服装为媒的文化对话——大家将母校“诚信、宽容、博学、务实”的精神融在文化传播的细节里,借由汉服的一针一线、旗袍的一襟一摆,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雅致与母校的育人温度。



二、月饼工坊,情系团圆


同日,9名参与实践项目的同学再次走进布杰孔堂,在别离之际开启最后的“月饼工坊”文化盛宴,为这段实习旅程画上温馨句点。


主讲同学率先登场,为孔堂学员们讲述月饼的来历与寓意,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中秋团圆的期盼,再延伸至中国传统寓言故事,把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大家心间。助教同学展示着各种月饼与图样,让学员们兴致盎然。


工坊里,孔堂与同学们准备了多样口味的月饼皮和馅料,供大家自由搭配。制作步骤看似简单:将月饼面团揉成均等圆球,压扁裹馅,再用模具压制。可初次接触的学员们难免手忙脚乱。这时,9位来自中国的“小助教”便化身文化使者,手把手教学,耐心解释制作原理。当一个个印有“中秋”“团圆”字样,刻着嫦娥、月亮、兔子图案的精巧月饼从模具中诞生,学员们的惊喜溢于言表。大家一边教做月饼,一边讲解图样寓意,让文化传播在工坊的热火朝天里“润物细无声”,让中国文化的团圆意蕴悄悄走进捷克友人的心间。


活动最后,大家手持自己的月饼作品合影留念,镜头定格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三周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的成长与感动。



三、才艺展示,匠艺传心


活动现场,一位同学的中国舞表演成为了文化盛宴的高光时刻。她水袖轻扬,似惊鸿起舞,每一个旋转、每一次舒臂,都将中国舞蹈的韵律与意境演绎得淋漓尽致。当传统乐曲在布杰孔堂回荡,她的舞姿仿佛穿越山海,把华夏艺术的灵动之美直接送到了大家眼前,现场掌声雷动,不少人眼中满是惊艳与赞叹。


在舞蹈的余韵中,其余同学们带来的才艺展示与教学更是将文化互动推向了高潮。竹编摊位前,同学们耐心地教学员们将竹篾交错编织,当原本普通的竹条在双方手中逐渐成型为精巧的器具时,他们眼中的好奇渐渐变成了专注;蜡染工作坊里,大家陪着学员们用白色蜡笔在白纸上绘制纹样,待浸染后的布料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独特图案,那份惊喜让彼此的距离瞬间拉近。青花瓷的笔锋、衍纸的创意、中国结的红绳……每一项技艺前,都有同学们俯身教学的身影,他们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工艺原理,用最耐心的态度指导操作细节。而学员们人们从最初的生疏试探,到后来的全情投入,当他们亲手完成一件竹编小物、一张蜡染小画,或是一个中国结时,脸上的成就感与对中国文化的敬佩,化作了最动人的画面。这种手把手的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文化共鸣——同学们在传授中深化了对传统的理解,来自捷克的学员们在体验里触摸到了中国文化的温度,这份跨越语言与国界的感动,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文明互鉴的土壤。



四、结营仪式,薪火相传


结营仪式上,郝文钧院长亲自为大家颁发结营证书。每一张证书都是对这段时间专业实践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期许。郝文钧院长在致辞中鼓励同学们:“国际中文教育是一场漫长而美丽的旅程,你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实践、邂逅与留念,在传播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做母校精神的践行者,做文明互鉴的桥梁者。”

证书接过手的那一刻,同学们深知,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家在布杰约维采这片土地上浇灌的汉语之花,必将带着母校65周年的校庆祝福,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土壤里继续绽放。


从汉服旗袍的雅致风韵,到月饼工坊的团圆温情,再到结营仪式的薪火传承,同学们以文化为桥,连接中外;以实践为舟,献礼校庆。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同学们将继续以专业为基、以文化为翼,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母校争光,为文明互鉴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