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5日,我院学子怀着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的崇高使命感,在捷克塔博尔高中、捷英中学、布杰约维采孔子课堂本部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国际中文教学实践活动。备课阶段,同学们精益求精,精心雕琢每一页PPT,反复推敲每一个例句,对教学课件进行了多轮研讨与修订,并相互进行模拟演练,为正式授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学展示环节,同学们自信沉着,仪态大方。他们以精炼生动的语言阐述知识要点,凭借丰富多样的互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引导海外学生沉浸于汉语的奥妙之中,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塔博尔高中
魏颖用家乡文化作为桥梁,向同学们介绍了苗族蜡染。她首先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蜡染作品,蓝白相间的图案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通过简短视频介绍蜡染原理后,她拿出准备好的词卡,逐一教授"蜡笔"、"毛笔"、"调色盘"等材料名称。在"听词指物"游戏环节,她还特意拿出从家乡带来的苗族小礼品作为奖励,学生们参与得格外积极。
接着她引入"这是……"句式,鼓励学生用新材料词汇造句。当实践环节,每个学生分到纸张和简易图样,用蜡笔绘制图案后,再用毛笔蘸颜料上色。同学们专注地创作,最后举着各具特色的作品用中文介绍"这是蜡染”,她深深体会到文化教学的真谛——当学生亲手创造时,语言和文化便自然而然地融入记忆。
徐昕蕾围绕“礼物”和“中国结”展开教学,将汉语语法点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她设计了“送礼物”相关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动词带双宾语”的结构,如“我想送他一件礼物”。课堂上,学生很快理解语法规则,并主动造句,分享本国送礼习俗,例如捷克节日赠送手工巧克力。在介绍“中国结”时,徐昕蕾展示了吉祥结、平安结等图片,解释其寓意及新年装饰习俗,引发学生浓厚兴趣。学生们不仅积极询问每种结的含义,还尝试动手学习编织方法。
有学生注意到“吉祥”与捷克语中“祝福”的相似之处,也有学生表示想编中国结送给家人。这些互动体现了文化共鸣,说明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传递,更是以语言为纽带促进跨文化交流。未来,她将继续引入更多文化载体,使汉语课堂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
周瑞媛身着汉服,以“中国舞”为主题,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舞基本动作的相关词汇。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她系统而生动地讲解了中国舞的四大基础动作——“开”“合”“抖”“绕”,不仅介绍了每个动词的中文字意,还逐一阐释了每个动作的美学特征身体要领。
引入语法点时,她从“扇子是打开的还是合上的”问题出发,重点介绍了“A还是B”结构,从跨文化视角出发举例子,在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语法的同时,还讲解了“舞龙”“舞狮”等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和“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在传授汉语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当学生学会用“A还是B”句型提问时,教室里响起生涩却真诚的中文对话,她也深深感受到了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力量,那种跨越文化鸿沟的共鸣让她格外感动。
林星雨为学生带来了一堂中国香囊制作文化课。她首先展示了茉莉、薰衣草、艾草等香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中文词汇。
在语言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这是……”和“祝你……”两个句式进行练习,如“这是茉莉花”、“祝你健康”,用中文表达实物和祝福。
香囊制作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将香料装入绸袋、系紧装饰,并根据喜好调配配方。一位老奶奶特意配制安神香囊送给失眠朋友,一对情侣合作绣下姓名首字母,体现了情谊与创意。
随着香囊完成,教室充满香气与喜悦,学生用中文互相展示和祝福。这些香囊不仅散发天然芬芳,也承载了跨文化的交流与心意。整堂课通过手作体验,自然传递了中国传统生活智慧。
(合影)
布杰约维采孔子课堂
罗飘首先围绕“竹”展开教学,先带领学生掌握“竹子”“竹扇”“竹条”等基础词汇。课堂上,她结合手中的竹条、竹扇实物,用简洁通俗的汉语搭配形象的肢体动作,向学生科普竹编相关知识,着重强调“竹编是珍贵的中国传统手艺”。在后续的实践操作环节中,她为学生分发竹条,手把手指导竹扇编制,成功实现语言学习与手工体验的深度融合。
顾琦以《到李老师家做客》为教学情境,具体讲解了两段课文中的生词及语法点,还向学生细致介绍了包饺子的完整流程。针对“主语+时间+才/就+动词”,她结合生活场景拆解规则——用具体例子清晰呈现“才”表动作过晚、“就”表动作过早的用法,让枯燥的语法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在讲解“啤酒”一词时,她特意关联当地特色,提及布杰约维采正是百威啤酒的故乡,让课堂互动更具亲切感。
梁旖以“中秋节与四季”为主题,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融合。课堂伊始,她用欢快的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导入,以熟悉旋律拉近距离,营造轻松氛围。随后从节日话题切入,讲解中秋节词汇与传统习俗,并通过趣味猜灯谜让学生在互动中巩固知识。课程自然过渡到四季主题,教授相关表达后,以“你最喜欢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词汇,既提升语言能力,也让课堂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温馨载体。
捷英中学
蒋玺从“我叫…”的自我介绍引入,和学生积极互动问好,课前先复习了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之后引入到本节课的主题,“谢谢你”和“不客气”,她从不同场景设置告诉学生这些短语在生活中如何使用。还以在北京机场落地为情景设置,一步步介绍下飞机的流程,如取行李、打车等,向学生介绍了“机场”“酒店”“地铁”“公交”等常见词汇,在PPT上详细展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和学生模拟场景对话,以“你怎么去酒店?”提问,学生踊跃回答“我打车去酒店”“我坐地铁去酒店”,课堂氛围活跃。整堂课结构清晰,节奏张弛有度。学生们不仅通过模仿掌握了实用的语句,更在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中,逐渐放下了对说错话的畏惧,大胆开口,勇敢表达,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杨原原也进行了HSK1第二课的教学,简单的复习完上一轮词汇之后,她又教了“写汉字”“做晚饭”等短语,还教了汉语的轻声,如“妈妈”的后一个“妈”字、“爸爸”的后一个“爸”字,在汉语里都是轻声。她巧妙运用教学工具,不仅进行语言点的教学,还让学生更地道的了解中国,向同学们介绍小红书这款软件,并在小红书上找了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博主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这些鲜活、真实的视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当代中国的好奇与向往,使语言学习超越了课堂,成为一扇窥见真实中国的窗口。她还又给学生复习了“谢谢你”“不用谢”的表达,并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送去中国带去的独特小礼物,学生们随学随用,立马对老师说:“谢谢你!”老师也微笑地说:“不客气!”这一来一往,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闭环,更在温馨愉快的氛围中,让语言知识内化为一种自然的交际能力,为这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结语:
本次教学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的砺炼,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它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彰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全面展现了同学们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跨文化沟通能力上的显著进步与深刻蜕变。
回首来时路,同学们的成长令人动容。昔日青涩的课堂演练,已化为今日讲台上从容自信的风采;曾经对跨文化交际的抽象理解,也在与不同国家学生的真实互动中,沉淀为包容的智慧与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清晰地烙印在每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每一次巧妙化解的沟通难题之中。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愿这份由海外实践点燃的火种,能长明于每位同学的心中,引领我们在更广阔的国际中文教育的舞台上,继续做语言的信使、文化的桥梁,将中文的种子播撒到世界更多角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文明交流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