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学位类别:金融

所属院系:金融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和职业道德素养良好,通晓现代金融理论与金融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金融交易、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及金融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理论与技能,能够综合运用金融学、计算机科学和经济统计学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和决策型高级金融人才。具体要求:

1、政治思想与专业素质二者统一,德才兼备。掌握并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素质优良。具有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2、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厚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系统的金融学专业知识以及熟练应用数理分析工具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创新性地应用于投融资管理、金融交易、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及金融风险管理等领域的能力与技能。

3、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领导执行力,综合实力优异。具有卓越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练应用英语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同时,具备一定的经贸、管理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有多学科知识交叉应用的综合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魄强健,心智健康,吃苦耐劳,抗压能力较强,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项挑战,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二、学制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

根据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及其对高层次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基于服务上海及长三角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科发展特色及优势,设置如下五个方向:

1.国际金融

2.离岸金融

3.公司金融

4.数字金融

5.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

6.量化投资

7.绿色金融

8.财富管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其中公共课与学位基础课为24学分,选修课13学分,名师讲座2分,专业实践2学分。在选修课中,除了公共选修课(包括跨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按研究方向被分为八个模块,为保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要求在主要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不低于6学分。

五、社会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培养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在与本类别有关的实际工作部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习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提供实习单位的鉴定。鼓励学生进行面向应用的研究,针对某个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比赛项目。

六、培养方式

1、双导师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研究生的专业引导、学业辅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对研究生职业发展指导和行业实践引导。

2、多样化授课。鼓励研究生主动学习,以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手段,在启发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聘请行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和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

3、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实践为导向设置全面系统的课程模块,涵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量化投资等金融实践领域,为学生从事金融领域工作提供课程支持。

4、双学位鼓励制度。鼓励德才兼优的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完成双方的相关课程并经考核合格之后可以分别获得中外双方的学历学位。

七、学位论文

1、论文形式。学位论文要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着眼于实际问题,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着重于解决金融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全程动态管理。为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和进度,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与校内盲审等动态过程管理与监控制度。

3、论文答辩。要求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且论文通过预答辩与校内盲审的同学方可进入正式答辩环节。

 


国际金融专项班(金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学位类别:金融

所属院系:金融管理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项目构建“专业融通+数智支撑+全球育成”的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双导师制”参与真实国际金融项目实践,通过数据分析实训掌握AI应用技能,通过“英语+小语种”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塑造兼具跨境资本运作能力与国际规则经验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体能力包括:

跨境投融资实务能力:掌握跨境投融资工具设计、汇率风险管理、跨境支付结算等核心能力;

国际合规及应对能力:掌握跨国公司财税规则、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合规、跨境数据流动合规、金融监管与合规等相关规则及应对工具设计能力;

跨文化沟通与执行能力:掌握境外商业惯例、沟通礼仪、跨文化冲突与谈判、海外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

、项目优势

1.坚实的产业合作基础

本项目依托学校唯一的市级数字金融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具备深厚的产学研合作基础。目前已经与建行、中行、国元证券、盈科(国际)律所、立信会计事务所、德勤会计事务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企业出海专业服务综合平台,联合开发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案例以及互聘师资;共建企业出海金融服务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研发垂直大模型、金融AI投研平台、可视化数据平台等。

2.扎实的联合研究优势

本项目具有扎实的校企联合研究基础,与澳门城市大学共建跨境金融研究中心;聘用海外知名教授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专项研究;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等,对金融支持企业出海及相关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协同创新,有效提升专项人才创新精神和研究素养。

3.丰富的教学条件基础   

1)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项目配置高水平校内师资和校外企业导师,通过全过程的“双导师”指导,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二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聘请海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全职或兼职教授,进行专项讲座授课。三是开展培训与交流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分享教育最新动态和教学方法。四是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高质量课程体系。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借鉴国际先进金融院校课程体系,结合实际调整课程。二是引入国际教材与资源,选用国际权威教材和教学资料,利用好在线教育资源。三是增设全英文课程,增加全英文授课课程的比例,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四是开设第二外语课程,充实法语和日语等交流能力,培养多语种交流能力。

3)国际化实习基地和项目。一是共建海外创新基地,与海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海外实践创新基地,提供学生海外长短期实习机会。二是组织专家比如CFA协会和持证人进行指导,邀请国际机构专业人士举办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介绍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职业要求。三是开展国际实践活动或联合研究项目,学生有机会参与联合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

4)实验实训平台。国际金融专项班打造了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云平台新技术应用实验平台,通过课程实验、创新实验和综合实验,提高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知识应用、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四、学制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五、研究方向简介

01.出海投融资方向(全日制)

本方向聚焦出海企业投融资模式与风险管理跨境并购融资、海外直接投资(OFDI)金融方案设计,研究如何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前景和风险特征,设计合理的融资结构,以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同时,探讨汇率波动、利率变动、政治风险等因素对出海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如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创新、衍生品套期保值、风险预警机制等。

02.跨境支付结算方向(全日制)

本方向剖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支付清算系统,研究如何优化我国企业出海的跨境支付路径,降低支付成本和风险分析汇率风险对企业出海过程中的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的影响机制同时,关注新兴支付技术在跨境支付和汇率风险防范中的应用,如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汇款中的试点项目,出海企业汇率波动对冲、跨境资金池管理、海外子公司财务管控,研究新型汇率衍生工具创新及跨国企业税务筹划策略。

03.区域国别金融方向(全日制)

本方向研究国际金融组织(如IMF、世界银行)的规则和运作机制跨境监管合规体系,聚焦反洗钱(AML)、ESG国际标准、国别金融政策变化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科技(RegTech)在企业出海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探讨出海企业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的金融合规体系构建与跨境风险防控,分析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和认证体系,为企业出海项目提供合规指导,并帮助其适应东道国(国别)金融制度。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其中公共课与学位基础课为20学分,选修课17学分,名师讲座2分,专业实践2学分。在选修课中,除了公共选修课(包括跨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按研究方向被分为三个模块,为保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要求在主要模块中的选修课程不低于6学分。具体课程安排和学分见附表。

七、培养方式

1.双导师制

国际金融专项班将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校内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及1名企业实践导师(负责项目带教)。

2.三段式培养

国际金融专项班实施三段式培养。1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程学习;2学期为方向选修课程学习+企业出海项目实践;第3-4学期为毕业课题攻关+企业实习。

3.学验践并重

国际金融专项班将理论学习、验证检验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理论学习获取知识,验证检验确保知识正确性,实践应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八、学位论文

1、论文形式。学位论文要与金融服务企业出海实践紧密结合。论文内容应着眼于实际问题,论文形式提倡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产品设计、实证研究等。着重于解决金融服务企业出海领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全程动态管理。为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和进度,实行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与校内盲审等动态过程管理与监控制度。

3、论文答辩。要求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且论文通过预答辩与校内盲审的同学方可进入正式答辩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