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于1960年学校成立之初的马列主义教研室。2015年6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设有7个教学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团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形势与政策教学团队),4个研究机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中心,《资本论》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中国对外贸易史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研究所),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获得多项殊荣。2021年学院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建党百年“两优一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学院荣获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学院获批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年学院入选首批新时代上海高校教师国情教育基地、第二批“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成绩显著。学院现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三维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索”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名教师在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先后在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在红色纪念馆开展沉浸式教学,汲取信仰力量: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建“红色新青年讲堂”,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共建“女性教育发展研修基地”,与龙华烈士纪念馆共建“红色育人课堂”,与新疆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教师实践教学基地”,与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与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分别与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东方国际集团共建“实践育人基地”。调研现场开展探究式教学,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连续6年开展“走看”系列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学院师生撰写的调研报告和感悟300万字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报道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100余条。

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科学研究实力强劲。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提档进位获得C+。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7人,学院教师担任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工程专家、国家文化贸易基地学术研究平台特聘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学院教师中涌现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届上海最美思政课教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学院2名教授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8名教师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育才奖。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以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著30余部。

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育人模式创新多元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当前在校研究生达到105人。研究生在《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奖学金”“校学术标兵”“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研究生英语均达国家英语六级水平,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通过率100%,毕业论文入选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登峰计划”。连续五年招生一志愿率100%,就业率达100%。多名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继续攻读博士,50%以上的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学校“诚信、宽容、博学、务实”的校训,凝心聚力,传承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抓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提升学院的教学水平与学术竞争力、社会声誉和国际化程度,在新时代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