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上海近现代外贸史研究沙龙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10

11月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在长宁校区举办“文明互鉴与经贸交流:区域国别视域下上海近现代外贸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学术沙龙。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贸史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围绕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外贸史学研究结合,如何从区域国别的视角介入上海外贸史研究展开研讨。

本次沙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泉主持。他介绍了沙龙的背景及筹备过程,希望本次沙龙能为上海外贸史研究别开生面,使之成为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特色,支持区域国别学之下文明互鉴与经贸交流的学科方向。他恳请专家及同仁们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国别学、外贸史多学科交叉研究献计献策。

主旨发言环节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融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庾向芳教授主持。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贸史研究团队,并回顾和总结了外贸史研究历程。

  

      

张国义教授以“区域国别视域下上海近现代外贸史资料整理与研究”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外贸史研究有借鉴区域国别学研究方法的可能且可行,二者在研究资料和内容上可以接续和互补,外贸史研究还可借鉴区域国别学的研究视角,在上海近现代外贸史研究中可以把上海与各区域、国家的贸易往来作为主要线索叙述外贸史,改变过去只关注“中”,而忽视“外”的一元单向的视角,主张以区域国别为主要线索整理上海近现代外贸史资料,并进行相关研究。在报告中,他梳理了当前有关中国外贸史、上海外贸史资料整理和研究概况,提出了相应研究方案。

专家评议环节由翟海涛老师主持。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史研究名家熊月之研究员提出外贸文化的研究价值,外贸之中凸显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角度谈外贸史研究更能凸显上海的特点,外贸史研究中要见“人”,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数据的堆砌。此外,他还建议将研究项目分两步走,短期申请项目,长期打造外贸史研究基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斯云教授指出,在区域国别视野下研究近现代上海贸易可能的两个方向,其一是从上海近现代的贸易国别谈对外贸易史,其二是以上海为区域来研究外贸对整个上海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在研究中要补充非经济、非官方的史料,建议从多线叙事路径进行研究。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张远新教授肯定了选题的意义,认为视角新颖,前期基础扎实。但是需要凸显近现代上海外贸的重要性,特别是当代上海在“五个中心”建设背景下的战略地位。同时对团队建设也提出了中肯建议。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何爱国研究员指出该选题问题意识强,把文明互鉴和区域国别都纳入到研究视野。他认为该课题其实是研究中国外贸体系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或者价值,对项目研究中现代化理论的运用及项目研究所涉时间段限提出了建议。  

  


上海中山学社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原元教授认为选题符合学校的特色定位与当下的潮流,但是整个题目比较宏大,可以将选题的目标定得更切实可行。此外根据团队特点,可以梳理近代中国、上海对外贸易的书写,这样也可以对当下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镜鉴。

专家点评后团队成员与各位专家就选题的内容与方法等进行了热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