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共运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南亚和印度洋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政治专业教授。曾先后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瑞典隆德大学东亚和东南亚问题研究中心和荷兰国际亚洲事务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荣获2008年度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科学研究 研究领域:中国国际战略、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论文: 1、《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兼析国际政治体系的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国际危机管理与决策模式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8期。 3、《21世纪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及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联合国改革及其前景》,载《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 5、《霸权周期论的贫困——兼析美国霸权是否走向衰落》,载《美国研究》季刊,第十七卷(2003年)秋季号,2003年第3期。 6、《抓战略机遇,避战略风险——析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7、《国际主义与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 8、《非传统安全与中国崛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12期 9、《中欧亚地区的能源与地缘政治》,《中国军事科学》,2006年第3期。 10、《美国布什政府对华军事战略调整的背景、措施与影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2期。 11、“The Energy Security in Central Eurasia: 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to China’s Energy Strategy”, China and Eurasia Forum Quarterly, Volume 4, No. 4 (2006) p. 117-137 © 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 Silk Road Studies Program, ISSN: 1653-4212. 12、“Maintaining An Asymmetric but Stable China-U.S. Military Relationship”, in Guo Sujian ed.,China's 'Peaceful 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Chapter7,Ashgate Publishing Ltd, Gower House, 2006. 13、《区域主义的新浪潮与理论分析——兼析对国际体系转型的意义》,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变化中的国际环境——机制·形象·竞争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理论和对策新思考——兼论中国的公共外交》,《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5、《新世纪国际体系变革与大国博弈的新特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8期。
出版著作: 1、《中国威胁谁——解读中国威胁论》(合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国际关系学:理论与实践》(主编),时事出版社,2004版。 3、《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4、《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集体安全体系研究》(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版。 6、《五十年伤痕——美国的冷战历史观与世界》(第一译者),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上、下卷)。 7、《危险的国家:美国从起源到20世纪初的世界地位》(第二译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上、下卷)。
科研项目: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方向建设路径研究》,上海社科规划办公室项目,2016年10月。
课程建设: 1、主持上海高校2009年度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当代中美关系》建设项目(2009年9月-2012年9月)。 2、主持2011年度上海市重点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建设项目(双语)(2011年10月-2013年10月)。 3、 主持2016年上海市本科重点教改项目《与经法学科融合下的国际政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COPYRIGHT©2020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
松江校区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文翔路1900号 古北校区地址:上海市古北路6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