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乌克兰局势仍不明朗,中国在中东欧的战略步伐却并未因此而放慢脚步。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11日报道,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王超当天会见了塞尔维亚交通部长助理拉西察、匈牙利总理府匈中合作协调政府专员秘书处主任美沙洛什等中匈塞交通基础设施合作联合工作组外方代表。各方一致表示,将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匈塞铁路项目建设。
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去年底访问中东欧国家,宣布共建连接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首都的塞匈铁路之后,该工作组首次被公开提及,标志着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战略投资继续。然而,乌克兰作为中国在中东欧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其政局潜在的不稳定性是否将使中国的中东欧战略遇阻,值得人们关注。
同济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东欧研究所所长杨烨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越来越机制化,且双方走近不仅有经济利益的推动,也有战略方面的考量。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她认为中国加强与中东欧联系的计划不会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动荡而受到明显的影响。
承建塞尔维亚若干电站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3月8日曾表示,欧洲在今年中国外交议程中排在优先的位置。3月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将首次出访欧洲国家。
去年年底李克强访问中东欧国家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今年2月到访北京与李克强会晤。双方宣布就布达佩斯至贝尔格莱德铁路项目的融资问题达成一致。李克强当时提出,五年内使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翻一番。另外,有媒体近期也报道称,中国企业将以特许经营和直接投资的方式建设塞尔维亚大摩拉瓦河上的若干水电站。
外媒将这番表态解读为中国雄心勃勃“西进”中东欧的战略布局的标志。
中国曾于去年宣布,决定设立100亿美元的专项信贷额度,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贷款,重点用于支持双方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
“中乌合作不会遇阻”
在中国的中东欧战略中,乌克兰是一个关键部分。去年11月以来公布的约190亿美元投资和贷款协议中,有80亿美元是和乌克兰签署的。
然而,乌克兰革命给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难题,不禁让外界猜测,动荡的局势和新的政府是否会对业已建成的中乌经济合作造成负面影响。
对此,杨烨表示,从地缘位置上来说,乌克兰靠近中东欧地区,与这一地区联系较为紧密,而从战略角度来说,则不然。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经济考量比较多,双边经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目前来看,乌克兰因国内因素导致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这是突发状况,并不在中方的预料之中。
因而,她认为,中方将这种局面看做是对政策负面的因素。
至于是否会影响中乌的经贸关系,她表示,这取决于临时政府能否稳住局面,以及美俄双方的博弈,因而目前仍有待观察。去年12月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访华,与中方达成能源、基建、港口、航空、粮食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协议。最大的一笔交易是价值30亿美元的中方投资克里米亚半岛一个深水港建设的项目。
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亚努科维奇被解除职务,新的政府与中国建立的战略关系的紧密性也将发生变化。至于如何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新上台的乌克兰领导人的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刊文称,乌克兰革命将使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遇阻。杨烨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她分析,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并非仅仅是在经贸领域,在战略上看,中国将该地区看作是长期的战略伙伴。此外,她表示,双方之间的合作趋于机制化,从人员交流到重大项目的推进,都形成了机制化的态势。
因而,虽然随着乌克兰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因素,造成一定影响,但这对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战略不会形成明显的阻力。(资料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