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意义:
近两年来,中国和中东欧16国表现出了深化合作的强烈愿望,中东欧国家将成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重要一员,也将为中国的发展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对于欧美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但对于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宗教,哲学, 文学,语言,艺术等文化方面的了解停留在比较表浅的认识层次。文化的了解是建立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和平,增加中国世界影响力的基础。为了使该研究具有促进经济贸易合作的实用价值,我们选取中东欧四个大国和强国,根据国家GDP排名,参考人均GDP,同时兼顾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文化差异的代表性,从高雅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该地区人们价值观的共性和差异。 所选的四个国家分别是:波兰, 捷克, 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
四个国家的代表性如下:
文化是人们适应自然和人类环境的方法。文化最基本的表达是宗教、语言、哲学、艺术、生活习惯等。文化为人类群体提供了认同感,同时也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及组织机构的行为。德国的研究者把文化分成高雅和通俗等不同的层次,并且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在文学,艺术,音乐和历史学中的高雅文化。尤其文学作品能够把情感,象征意义,和社会结构编织在一起,从而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为目标的标准。它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中的动机、目的、需要和情感意志的综合体现。
我们具体的研究课题为“ 从高雅文化看中东欧四国价值观的共性和差异”,希望通过对这四个国家的宗教,语言,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探讨,给中东欧诸国人们的价值观共性和差异提供比较全面的图景。
研究方向:
该研究重点在从高雅文化的角度解读波兰,捷克,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这四个国家人们价值观的差异。高雅文化可以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入手。从宗教来看,影响该地区的三种主要宗教:基督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分布如何在当地人的生活中起作用;从哲学观世界观的角度探讨在不同的文化中,该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的特征表现;从语言文学的角度,研究对不同民族历史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文学理念和作品中体现的民族价值取向;从历史人物与影视作品中可以分析不同国家的精神气质追求;从民族节日,饮食习惯,建筑,戏剧等同样可以看出其文化的价值走向。
该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是中东欧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与中国的差异,其研究目的是为中国与中欧各国的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根据萨缪尔 亨廷顿的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亲缘关系,中东欧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都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根据另外一些学者的分析,该地区的宗教,艺术甚至受东方佛教的影响。我们在考察当地的文化时候,同样会关注该地区文化总体上与儒家文化的异同。
研究方法:
对比研究法与自然调查法。首先查阅文献,对所选四国文化关系的远近亲疏进行详细考察,从地理环境,人口构成,历史沿革,语言,宗教,文学,价值观,民族节日等方面进行论考察,寻找其各自的价值理念。然后依托我校与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合作大学,进行实地考察,访谈,与当地学者进行交流, 参与当地活动等,对于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补充和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A.A. Vasilie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Wisconsin, 1970
2 Arnold J. Toynbee, A Study of Histor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3 Bogan Denis Denitch, Ethnic Nationalism: The Tragic Death of Yugoslav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4
4 Branka Magas,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 Tracking the Breakup, London: Verso, 1993
5 Carroll Quigley, The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 Boston: Porter Sargent, 1969
6 Christopher B. Stone, Westphalia and Hudaybiyya: A Survey of Islamic Perspectives of the Use of Force as Conflict Management Technique,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8
7 C. Mango, The Oxford Histo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年
8 D. Obolensky, The Byzantine Commonwealth, London, 1998
9 Dov Ronen, The Origins of Ethnic Conflict: Lessons from Yugoslavi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4
10 F. Dvornik, The Making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London, 1949
11 Paul Mojzes, Yugoslavian Inferno: Ethno religious Warfare in the Balkans, New York: Continuum, 1994
12 Rebecca West, 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The Record of a Journey through Yugoslavia , London: Macmillan, 1941
13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14 See Barry R. Posen, “ 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Ethnic Conflict”, in Michael Brown, ed.,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15 Timothy Ware, The Orthodox Church, Baltimore, Maryland: Penguin Books,1963
16 Woodward, Balkan Tragedy, figures derived from Yugoslav censuses and other sources, Carlisle Barracks: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1993
17 陈志强 “拜占庭文化与巴尔干火药桶”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 3期
18 陈志强 许家玲, “试论拜占庭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和东地中海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学,1986 年 第八期
19 亨利 贝顿逊 ,基督教会文献, 1983
20 兰科 佩特科维奇,《巴尔干既非 “火药桶”有非 “和平区”》商务印书馆 1982年6
21 列夫臣柯, 拜占庭(中译本),北京:三联出版社, 1962
22 林德赛,《拜占庭进入欧洲》, 波德莱德出版社,1952年
23 米涅 ,拉丁教父学文集,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2
24 南联盟信息部,《科索沃和梅托西亚》,贝尔格莱德 1998年
25 博戈米尔 弗菲勒,“南斯拉夫为什么分裂 ”国际政治研究 1993年第3期
26 乔治 奥斯特洛戈尔斯基,《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7 塞奥发尼斯, 编年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8 沈中明, “烈火中的文学”, 国际问题研究 , 2000年 第4期
2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0 图季曼 ,《历史真相的泥涿》,中央编译出版社 1989年
31 汪丽敏,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32 瓦西列夫, 《拜占庭帝国史》,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 ,1961年
33 吴舒屏, 宗教纷争的文化试读-----东正教形成原因探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
34 徐家玲, “拜占庭与西方世界的文化联系”,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5 许勤华,中欧“天鹅绒革命”的全球化视角,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36 伊万 博日奇, 《南斯拉夫史》,商务出版社 1984年
37 张文武, 《东欧概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
38 郑恩波, 南斯拉夫当代戏剧的发展 ,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 第3期
39吴立平“弱小民族”文学的历史写照 ,外国文学研究,1991, 03期
40王凡 捷克政治文化研究 -—以捷克传统政治文化为视,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1刘祖熙 论波兰传统文化的特征, 世界历史,2002, 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