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 | 矢志教育四十载,不忘来时初心路——记金道明老师

发布时间:2021-08-10作者:访问量:518

作者 | 杜沁

金融管理学院研究生

 

 


“我还是想当老师,就不去外滩了。”

 

1978年,上海市长宁区古北路620号,一位名叫金道明的小老师放弃了回市区外滩外贸公司工作的机会,听从组织安排留在了刚复校初期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比起银行、外贸公司林立的黄浦江畔,在郊区当教师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确实算不得最好的选择,但是金道明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获得了归属感。1976年,年仅21岁的他从上海财贸外语学校毕业后就开始从教,两年后就继续留在刚复校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担任英语老师。前来培训的外销员一批又一批,个个年龄都比这位小老师大,他们白天在教室以师生相称,晚上在宿舍与他兄弟互道。他们感叹金道明年轻多才,如果去外贸公司必当前途无量,金道明却说:“我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外销员,但我更享受当老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国家百废待兴,我们一起把失去的补回来,把中国的外贸搞上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中国也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往事越数年,改革开放已历经四十余载,开放大潮下上海摇身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化的进程让长宁区不再是偏远郊区,小小的外贸学院变成如今中国唯一的WTO教席院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而金道明携着当年满腔热血和育人初心走过漫漫长路,已然走了四十余年。

 

一句话,即是一生的事业。金老师看着窗外的草木,回想起与学校共同经历的点滴岁月。草木依旧繁盛,当年的少年已然白头,陪着上经贸大一路走来,读书、任教、从事党务工作,退休后留在学校继续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退休不褪色,他从未离开过。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四十多年来金老师坚守教育领域不动摇,却始终紧随国家潮流而动。1984年,金老师被选派到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商务处当外交官,两年后再次回到学校便转到了管理岗,直至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金老师为自己能一辈子从事党的教育事业感到骄傲自豪;为亲历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而欣慰;为与学校同甘共苦而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末,上海提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现在是“五个中心”),其一就是金融中心,学校顺时应势开设专业,金融管理学院应运而生。1996年,金老师调到金融管理学院任支部书记。中国资本市场90年代方起步,那时人们对金融的概念还很模糊,学院刚成立一年,资源匮乏,社会认同度低,发展举步维艰,第一届只有41位学生。现如今25年过去,金融管理学院已发展成为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学院。金老师说:“由小变大,不是凭空发展出来的。跟着市场的需求走,与时俱进,为国育才,才有了今天发展壮大的金融管理学院。”

 

印象较深的还是1998年,金老师与时任金融管理学院院长的陈伟利同志逐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为学院发展开辟新道路,在一些本科专业的培养上与国外商学院合作办学,试图培养一支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专业课程。这一项目从初创开始就意味着不会沿着前人的旧路亦步亦趋,推出的全英语教学改革使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获得了社会各界认可。金老师欣慰地说:“看见学生毕业时笑着把学士帽抛向天空,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们一直在努力,要让当今的好条件惠及我们的学生。”

 

金老师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这个学校工作了38年,一直干到退休,做到了“贸荣我荣”。他还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学校从78年复校以后发展到今天,和国家改革开放分不开,改革开放越扩大,对外贸易越进步,学校就越发展。学校发展得好,教育发展得好,国家就发展得更好。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互相成就。我们党每五年会制订一个规划,层层推进,每当规划变成现实落地时,我心里就非常自豪。我们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谋’的过程,口号说起来好似很轻快,脚踏实地做起来却是深刻伟大的。” 


一个人的初心故事,就是国家整部鸿篇巨制中的一笔。谈及自己的初心坚守之路,金老师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在教育领域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金老师作为千千万万党员中的一份子,始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我们会继续告诉下一代,这是我们上一辈亲身经历的鲜活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一幅幅历史画卷走马灯般倏忽而过,正是一代代人民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个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如一接力奋斗,才成就了国家的伟大发展,实现了我们党一个个阶段性目标,让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昂首挺胸向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而奋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