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谈判 争取和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经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
2.中原突围 奋起自卫
“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就发布进攻解放区的密令。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以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向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坚决自卫,中原军区主力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6月26日晚间分两路突围,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攻部署。
中原突围到陕南的13旅部队
3.两条战线 内外夹攻
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面对国民党军队绝对优势的兵力,中共中央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当解放区军民在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同国民党政府之间的斗争,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起来。
北平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4.千里跃进 全线反攻
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的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扩大会议,确定了解放军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于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到1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两路大军达到外线,紧逼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随后,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加紧发起攻击,并渐次转入战略进攻和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油画)
5.土地改革 保家保田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为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
6.运筹帷幄 战略决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战争形势,当机立断,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有利时机,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完成了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平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部队举行盛大的入城式。
7.两个务必 进京赶考
随着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被提上日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会议结束十天后,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3月25日,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北平香山,这里成为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