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理论证明

发布时间:2021-03-18作者:访问量:1267

【摘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科学内涵的硬核。在思想渊源上,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均有过重要论述;在实践上,在新中国七十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仅有顶层设计,更有具体的贯彻落实机制设计。本文基于逻辑和范畴从学理证明上“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被写进了党章和宪法,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硬核,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基本方略。2017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中“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沿着科学社会的正确方向发展的压舱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之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理论结晶。“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经是一个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践所证实了的实践命题,如何把这个实践命题转化为一个理论命题并用理论的范式和方法讲好这个理论故事,依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界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地习惯与用判断代替理论证明、用事实代替理论证明。所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构建科学的、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创造性地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根据唯物史观,马克思不仅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从而在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著名论断,建立了他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天然使命之一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政权改变以私有制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实现其阶级利益和阶级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多次谈到无产阶级政党和及其所领导的无产阶级运动的特殊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谈到共产党人同其他工人政党的关系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关于共产党人或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当然使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目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要做到这一点,当然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在经济上似乎是不够充分的和没有力量的,但在运动进程中它们会越出本身,而且作为变革全部生产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的是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凭借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经过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和自我消灭作为统治阶级的存在条件,最终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图景——共产主义社会。诚然,马克思几乎没有对未来社会的具体图景进行过专门的论述,因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的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他的其它著作中发现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主要思想:第一,生产力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手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因为生产力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第二,生产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对此,恩格斯也做了进一步阐述,在未来社会,“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第三,生产资料公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第四,基本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由这一阶段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每一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但按劳分配对不同的劳动者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第五,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商品生产,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因此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这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社会将“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第六,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社会形态,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基本特征。第七,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构成的联合体。

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发展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能长期执政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掌握领导权的重要前提,丧失了先进性就会失去执政资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列宁更加明确地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篇著名文章中基于历史大视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析以后,得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一个是“中国革命是包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现在阶段的革命和将来阶段的革命这样两重任务的。而这两重任务的领导,都是担负在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双肩之上,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另一个结论是“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而中国共产党则从自己建党的一天起,就把这样的两重任务放在自己的双肩之上了,并且已经为此而艰苦奋斗了整整十八年。”这个论断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证明。1954年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又一次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论断,这个科学论断被新中国七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实践反复验证。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所谓苏东剧变,则从历史的反面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命题、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注释。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就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发表过重要讲话,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关于党的领导与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许多事情很难办,首先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两点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问题。没有共产党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回顾九十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丰富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遵循经济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重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建设,包括⑴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武装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⑵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⑶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⑷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制化水平;⑸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化能力,用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领导经济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保障国家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制度基础。

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理论逻辑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已经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践所证实了的实践性命题,这个实践命题转化为一个理论命题并用理论的范式和方法讲好这个理论故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理论总是基于逻辑和范畴对特定经济问题进行科学解释的范式,换一种说法,理论其实就是以逻辑为经,以历史事实为纬,以范畴为节点,能够对特定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并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成熟范式,范畴是理论的基本语言单位。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尝试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实践性命题转换成一个基于逻辑和范畴的理论命题。

首先,实现这个命题转换的理论逻辑是: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二,“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指出:“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试想财产共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没有现成答案可寻。“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资本主义更有本质区别,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第四,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中,并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也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特别是道德、伦理、文化、社会等建设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自然财富,为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其次,基于以上理论逻辑,“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实践命题可以顺利转化为“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的方向,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步消灭私有制,最终实现全部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

其三,经济范畴是关于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一种理论抽象,是构成一个经济理论的基本语言单位,没有范畴就谈不上理论。我们要试图对“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实践命题进行理论证明,就必须要构建相应的范畴,否则所谓的理论证明都是不成立的伪证。笔者曾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经典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和实践形态社会主义。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仅就这三个基本范畴及其关系进行简单说明。经典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逻辑地导出人类社会依次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后一个对抗形式的社会,从而完成了他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总图景的理论架构。简单说,经典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猜想;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他们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对国家制度性质的本质规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党信仰、政党宗旨、政党的奋斗目标和政党的纲领,是执政党关于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永不放弃、永远坚持、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目标。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下,是对实现社会主义复杂过程的探索,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的,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过程。经典社会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方向,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社会主义和经济形态社会主义起着统驭作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奋斗目标,规定了实践形态社会主义的形式和发展运动方向一旦意识形态社会主义被放弃或走样,实践形态社会主义随之不复存在;实践形态社会主义是经典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在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下,结合本国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过程。

除上述三个基本范畴外,尚需要构建另外两个范畴,一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一切关系产生和形成的条件和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一定生产关系的特征和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和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是联结上述三个基本范畴的红线。另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答案可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再建构过程,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简单照搬照套。

现在,我们不妨用上述五个基本范畴——经典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在中国表现为中国共产党的斗目标和对国家制度性质的本质规定)、实践形态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力资料所有制结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建立一个几何模型,直观地表达五大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党的领导(在经济工作中具体表现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科学和合理性、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性。

经典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终极目标,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表现为单一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决定其生产资料所有制必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但是公有制经济发展曲线的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向上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路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规定实践形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公有制经济发展曲线的斜率就不可能为零——彻底私有化。公有制经济发展曲线既不代表单纯意义上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变迁,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集中体现。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坚持、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样充满着矛盾。“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对立面就是“否定、放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其结果必然是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朝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