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第八届质量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之商务英语微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特邀商务英语微专业全体授课教师,围绕商务英语微专业课程建设分享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展开。王玉副院长以及商务英语系、国际商务英语系和英语系教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商务英语微专业建设研讨会由商务英语系主任夏蓓蓓主持。夏蓓蓓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设商务英语微专业的背景以及商务英语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商务英语微专业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融合,在提升学生复合型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旨在提高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研讨会上肖鸾仪首先做了题为“融合‘跨境电商+多语种舆情’的商务英语微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的分享。在全球化与数字经济的双重驱动下,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多语种舆情监测、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能力正成为竞争优势。基于这一背景,“跨境电商+多语种舆情”商务英语微专业课程实践与创新,旨在构建一个跨学科、实践导向的创新培养模式。
毛静的题为“融通中外,预见未来——‘国际商务导论’课程建设探索”的分享引发了在场老师的热烈讨论。在《国际商务导论》微专业课程建设中,毛静紧扣新文科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突出了立德树人、实践导向、跨学科融合三大特色,通过对课程教学中的难点逐一突破,创新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商务+全球化”三维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谢都全就《语言学导论》微专业课程进行了分享。鉴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背景,该课程教学始终围绕提升学生跨学科融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展开。在课程的设计和讲解过程中,注重语言学和经贸、金融、管理、法律等学科的关联,找到语言学基本理论与各专业相契合的真实生动案例,使理论不再枯燥,也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丁宁做了题为“基于‘及时反馈+过程评价’的微专业教学实践”的分享。以《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即时反馈+过程评价”理念的微专业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三次现场演讲作业进行即时反馈,用多维度、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英语表达与演讲能力。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反思,鼓励学生通过修改讲稿、记录学习轨迹等方式深化理解。
郑月泉就“以应用为导向——以‘进出口英语函电’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课程的教学如何围绕帮助学生将传授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科知识时,应着重设计并提供能让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应用场景。
杨改然的分享主题为“国际商务谈判——谈判技能、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融合”。《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全面商业谈判理论知识、娴熟的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以模拟谈判为核心,课堂内的教学、案例分析和中语智汇线上学习平台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谈判技能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董蓓就“翻译类微专业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了《商务翻译》和《汉英笔译》课程的教学实践心得。微专业课程作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以其“小而精”的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快速拓展技能边界,提升就业竞争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将继续结合微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更适合微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路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复合型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会教师积极互动交流,既感受到主讲教师对教学的热忱投入,也从多元视角中汲取了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王玉全程参与了研讨,并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教师们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成果。她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对商务英语微专业建设提出前瞻性建议,并表示学院将持续搭建更多实践平台,为教师教学创新与学生能力提升提供更多切实支持,助力商务英语微专业改造提升。
商务英语微专业建设是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集结各系力量,跨系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商务英语微专业建设凝聚了智慧合力,助力学院质量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