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新文科系列课程《文化书旅》第三讲——查明建教授应邀做导读专家

文章来源: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次数:559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指导原则,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商务外语学院开设了全校通识课《文化书旅》526日晚,《文化书旅》第三讲在松江校区信息楼532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查明建教授应邀做以“爱情”为主题的第三讲导读专家。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温建平教授出席并隆重介绍了查教授。副院长王玉副教授为本次主讲教师。学院8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了本次课程。

   

在专家导读环节,查明建教授为学生推荐的书目是《伤逝》和《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查教授以中外文学经典为例,围绕“为什么‘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为什么中外最感人的爱情主题作品,大多是悲剧?”、“古今爱情、婚姻观为什么会演变?”三个方面展开,向在场师生娓娓道来。查教授指出,因为人性及其人的存在状态不可能是完美的,可能存在着种种悲剧和磨难。但是正因为有了诗人,有了诗情和诗意,人们能够体验到人性的美丽和光辉,享受人之为人的内在韵味和愉悦之情。与诗同在,与诗意同在,是人类的一种幸运与幸福。

  

   


查教授以沈从文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为引子,向在场师生讲述了一些名人的爱情故事。他提出,文化不同,历时环境不同,有各种爱情的表达。随后,查教授以柳永的《雨霖铃》和Robert BurnsA Red, Red Rose等为例阐述了中西爱情诗的不同特点:中国诗委婉,西方诗直率;以鲁迅的《伤逝》、陆游的《钗头凤》、沈从文的《边城》、Jane AustenSense and Sensibility等中外名篇为例,解读了中外文学中的伤逝主题;以林觉民的《与妻书》和Langston HughesEarly Autumn等中外名篇为例,阐释了中外文学中的“理智与情感”主题。《与妻书》作者林觉民在尽述夫妻至爱的同时,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志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情怀。查教授通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时期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演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伤逝》中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说明五四时期青年女性不依附男性,追求经济独立、维护独立的形象和自尊的重要性。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则更倡导爱情中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关系,舒婷的《致橡树》正体现了这一点。查教授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多读文学作品,达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开拓心灵世界,更有智慧、更有情感地去生活。

 

查明建教授旁征博引、妙语如珠,多次赢得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在主讲教师王玉副教授的引导下,在场师生对爱情观和婚姻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纷纷表示被查教授的精彩阐释和自然流露的才情和诗意所折服,被查教授启迪了心灵、开拓了智慧,学会了在爱情中处理好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是赠书环节,所有参与诵读和回答问题的学生都领到了查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

  


作为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新文科系列课程思政第一期课程,《文化书旅》通过中外文学文化互鉴视角,以关键词为线索带领学生品味鉴读中外经典佳作及时代名篇;并以背景故事、专家导读、学生诵读、师生研讨等方式传递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专家简介:

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师德标兵”。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理论、翻译文学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研究。著作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学术论文60余篇。

 

撰稿:罗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