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至11月2日,实用康复训练培训班在我校体育馆圆满完成。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体医融合”的战略指引,应对社会对科学运动与损伤康复日益增长的专业需求,旨在赋能运动健康领域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我院主动对接相关人才培养的培训。本次培训由中国康复医学会主办,北京赛爱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协办,参会人员均是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职业院校,从事健康管理、慢病防治、康复治疗、运动康复、运动防护、体能训练等的相关人士。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具备运动损伤预防、康复训练指导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激增。而人才培养的源头,在于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本次培训班正是精准聚焦于这一关键环节,致力于提升相关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教学水平,从而从源头上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

本次培训课程设计体现了高度的系统性与前沿性,紧紧围绕“科学康复训练改善慢性疼痛”与“运动损伤预防与术后快速恢复”两大核心目标,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密集授课与实操:首先,肩肘腕关节康复训练模块,该课程针对教学与临床中常见的肩、肘、腕关节功能障碍,不仅深入讲解了其生物力学机制与康复原理,更通过大量实操,让教师们亲身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与训练方法,便于日后融入课堂教学;其次,脊柱关节康复训练聚焦于现代人高发的脊柱问题,系统讲授了脊柱失稳、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康复训练路径。教师们通过动手实践,深化了对核心稳定训练的理解,获得了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实践的宝贵一手经验;再者是髋膝踝关节康复训练,针对下肢主导的跑、跳、蹲等动作模式,课程提供了对髋、膝、踝关节损伤的精细化评估与康复训练方案。这些内容对于体育教学、运动防护及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最后是异常姿势评估与纠正,因为从根源上预防损伤是最关键的。本模块系统传授了各类异常体态的评估标准与纠正性训练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教师们在进行健康筛查、体能训练教学时的工具与方法。

尽管学员们已是各自院校的教学骨干,但大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求学态度投入学习。课间课后,交流研讨的氛围异常热烈,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之间碰撞出许多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临床实践融合的创新火花。
本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个体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在宏观层面为“体医融合”事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培训在赋能教师发展得的同时,也将有助于有效地将先进的实践技能辐射至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夯实运动健康人才根基、促进相关学科建设、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