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耀寰宇,实践拓未来 ——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39

国际经贸学院  王兴玙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天学术科技百花齐放,那亘古不变的追问——“我是谁?”仍然被当下的我们“不经意”地去思考。这看似简短的三个字,却是人类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思考着的终极问题。人类思考了太久,也七嘴八舌地得出过不同的“答案”。直到有一天,马克思与恩格斯决定“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我们才终于在一众答案中找到答案。

神秘的德国哲学从天堂降到人间的崩塌。正如马克思在文中写到“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关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他们都认为有某种“神秘”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这就好比世界本无穷无尽无名无状,黑格尔派在这无尽的世界中依据他们目光所及的最远处,自以为完美的画了一个有限的圆,圆圈外的一切未知他们都一无所知。当有人与其争辩,他们便从哲学家迅速转变成为了从容自信的演讲家、斗志昂扬的辩论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词语来与旧词语作战,在这场唇枪舌战之中靠着巧妙的话术与喋喋不休来夺取所谓的“正确合理”。我不由得想,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找到一个空有名头的“东西”来统治世界?为什么面对别人的质疑他们不敢给出正确的解释、拿出证据,只能通过与他人进行言语的战争来说明自己是正确的?我想除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因素对他们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恐惧。是的,恐惧。他们的内心在不停地追问,他们的头脑不停地在思考,因着找不到那个“终极的答案”,于是他们“逼着”自己去信仰,让这个信仰使自己信服,成为自己的救赎。他们用一种意识去控制自己的另一种意识,用意识来“消灭”意识。德国哲学便这般飘摇在天国,当这种虚无积攒的越来越多,便落到了人间炽热的大地,将其蒸发。

踏实的中国式哲学从大地走向寰宇。与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恰恰相反,在中国,我们从人间逐步走向天国。“以人民为中心”这六个大字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辩论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像出来的人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意识是对实践的反射与反响。中国式的方法论,是以现实的前提出发,讲究实事求是。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我们便不能正确认识到领导阶级选择的重要性;没有辛亥革命,便无法推翻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没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没有我国如今的发展……正如文中所说“如果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把‘人’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从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哲学不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也关注了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中国式哲学,以人为本,从我们耕耘的土地出发,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走好长征途中的每一步,从多彩神州走向无际寰宇。

重视历史,砥砺前行。德国人认为,凡是在他们缺乏实证材料的地方,凡是在神学、政治和文学的谬论不能立足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历史,那里只有“史前时期”;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今世界弥漫着呛人的历史虚无主义,他们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但是,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只有当个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各个阶级才有继续劳动以维持存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各种实践活动的范围在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大,当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当全人类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被越彻底的消灭时,历史也越是成为世界的历史。由此观之,我们以史为镜,警醒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以史为灯,照亮人类前行的方向;我们以史为舵,为不断前行人类提供动力。

乘风好去,直下看山河万里。是选择从天堂跌落人间?又或是从人间正步到天堂?中国式哲学早已给出了坚定地的答案。中国在这万里征程中,正式历史、重视历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那个红星闪耀寰宇的明天,用实践去不断开拓我们光明的未来。回到问题的开始——我们是谁?从何而来?到哪里去?这一切的追问,似乎早在我们坚定的步伐中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