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心忍性希前哲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29

国际经贸学院   李姿怡

梁任公先生曾有言:“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青年是祖国未来的接力人,是民族希望的代表者。青年在步入社会时的职业选择,于个人,这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跨越;于行业,这是吸纳新鲜血液从而不断发展的最佳时刻;于国家,这是关系到国运兴盛、未来发展的关键点。既然职业规划对于青年人如此重要,到底什么才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作的考虑呢?

1835年秋,17岁的马克思以青年的视角,以哲学家的思维,以前瞻者的眼界,探讨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的因素,并提出了富有洞见性的观点。依我来看,大抵有三点——一曰“清醒的热爱”,二曰“合适的条件”,三曰“完美即统一”。

清醒的热爱,是去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劳动观提出:“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物质生活,同样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马克思也辩证的看待了选择从事什么样的劳动,也就是选择职业的两面性——一方面,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的行为。所以,面对选择,我们务必谨慎。当然,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难免会“以貌取职业”,当我们看到有些职业外表看来是光鲜的、是足以炫耀的,我们便会认为这是最伟大的东西,也是“最适合我们的”职业。可是事实如此吗?那些职业的背后的艰辛不易我们真正看到了吗?或者是我们不愿看到、不想看到,希望像鸵鸟先生一样不愿意看到困难、看清现实而把头埋进土里?再或者那些职业的确很光辉、很伟大,但是真正适合我们吗?虚荣心总会鼓舞我们,而肤浅的了解却会让我们一头栽进鬼迷心窍的名利场中,最后只能坐等天上掉馅饼,活在假想的幸福中。所以,我们必须对“伟大的职业”进行去魅,绝不可让它成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物,认清职业,权衡利弊,理智抉择,保持“清醒的热爱”。

合适的条件,是自知,是“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不可否认,青年总是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毕竟青年人追的是天光,梦的是虚妄,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年轻气盛的批判。只不过,在步入社会,选择职业的阶段,青年需谦虚,需自知。就像我们所认为再适合自己不过的职业,在父母长辈的经验里一文不值。所以我们需要时常自省自查,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心向往之的和适合自己的职业抉择中自然是后者更有性价比,原因有二:如果我们的体质不能很好匹配工作量,那么工作时就会失去乐趣;即便我们排除万难坚持难以胜任的工作,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完成工作会令我们无比苦恼,甚至会让我们妄自菲薄,受到来自外界的指责和自身给予的压力,对于身心健康都不利。

完美即统一,是追求,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选择职业时,我们总希望为自己的职业再赋予一些更特殊的意义,或许与家庭有关,或许与国家有关。马克思也有提到“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时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且强调“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时敌对的,是相互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的确如此,少年徐霞客便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他用双脚丈量大地,将钱塘大潮,洞庭落霞,三峡险峰尽收眼底,为他伟大的职业付出了一生的时光,也用事实否定了“岷江导江,东别为沱”之说建国之初,物资乏,技术封锁,秉着“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职业志向,于敏投身戈壁,兀兀以穷年,终守导弹制成,为中国核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追求自身完美与实现人类幸福二者是不冲突的,仅追求自身完美,也能得到所谓的名气与成功,但是确实不能算是完美的大人物,只有在追求自身完美的同时,立志于实现人类幸福,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重担才不会将我们压倒。因为我们是短暂的辛苦,同时也是永恒的幸福。

登高自卑,行远自迩。有幸在最活泼也最迷茫的年纪遇到了17岁的马克思,看到了伟人的追求,也明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很荣幸,也很感慨。也愿如文中所说,马克思先生的共产主义事业默默地、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动心忍性希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