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6-16浏览次数:26

金融管理学院   李庭毅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是一部马克思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虽然这封信篇幅不长,但涉及的问题却十分深刻,它不仅反映了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制度的思考,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对如今的中国与世界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复信中针对俄国民粹派查苏利奇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当时俄国国内的民粹派认为俄国的公社可以直接步入社会主义,没有必要经历资本主义阶段。马克思指出,不能将《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直接应用到俄国,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看待俄国的发展道路。这种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不能照搬现成理论,要从现实出发,寻找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的这一原则对我们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没有一味的简单套用苏联模式,而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与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这些成功的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会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在信中强调,资本主义的兴起在西欧是一个必然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都必须重复相同的道路。他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如果能够适当改革,可能会跳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观点挑战了单一线性发展的历史观,体现马克思并不认为历史发展有唯一的固定模式,而是取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

在今天这种思想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如何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的问题。以中国为例,中国并没有直接照抄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选择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的成功表明,发展道路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不同国家应当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现代化道路。

当前国际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而西方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这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点,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社会形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之中。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在信中提到,俄国农村公社如果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剥削的影响,并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这一观点与今天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契合点。

中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村空心化、地区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了逐一解决这些难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的思考告诉我们农村的发展不能简单依赖市场机制,而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支持。例如,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建立,推动农村共同富裕,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对农村公社改革的设想相契合。

马克思还在信中提到,农村公社的成功转型需要技术和社会条件的支持。这对于当今中国建设智慧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推动农村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提高农村生产力,正是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在全球范围内,马克思的这一信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探索如何走出贫困以及实现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而中国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

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不平等现象仍然突出,全球贫富差距加剧,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等问题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依然适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更加公平的经济秩序,最大限度避免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马克思在信中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能避开资本主义剥削模式的设想,启示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全球发展模式,避免发展中国家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剥削体系之中。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不仅是马克思对俄国问题的具体回应,更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这封信,我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方法、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并认识到这些理论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国自身国情出发,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结合的生动体现,也在向世人昭示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