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进时思考 ——读《实践论》有感

发布时间:2025-07-22浏览次数:31

会展与传播学院    沐思然 

今时今日,在学生身份跨向社会人身份的交界点,大学生构想前景、回望旧事,在象牙塔的大门前徘徊踟蹰——或漫无目的地在网络里寻找鹅毛纷飞般繁多的求职信息,或迷惑疑虑再而转向鱼龙混杂的职业规划咨询……似无人能真正给予青年人们一剂强心针,踏实地躬身下去寻找自己的道路。在信息网纵横交错人心的纷乱里,我们可以用什么认知、什么方法来优化、进步?为在一定程度上寻找到方法,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或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1937年由毛泽东撰写的哲学论文《实践论》,主要探讨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大学期间,我们在课堂上、各类实践活动里吸收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然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摄入只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对这些知识的真正掌握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不仅如此,如《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学习欲望蓬勃的时间段里,我们的认知会一步一步地迭代,走向从前的我们无法触及的领域,但只有通过实践,在实践中去理解我们吸收的新认知,才是真的走到了夯实的更高一层。

其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学生时代,我们往往被时代里的正统的“标准答案”框住了,就好像在寻求考卷里的正确、唯一的答案。但当我们真正走进层层叠叠的社会,走进广袤自由的世界,会发现世界包容着所有的可能性:在大厦的逼仄隔间里画画的人活着,在偏远闭塞的山村里认真劳作的人活着,在黄金地段办公为数字奔忙的人也活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宁愿相信他人口中已经被咀嚼多遍的人生故事,好像这样流浪不定的灵魂就攀附在一颗粗壮的树上,也不愿自己去尝试、播种,自己长成一棵树。如“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所言,真理的标准存在于我们自己对于个人生活的尝试和付出中。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这一点最终目的是不可违背的。我们学习知识,让认知迭代,最终目的是为了落到实践层面,提升能力,扩大自己的实操范围,和社会接轨,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表明,我们的知识,最终会在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的碰撞里发出光火,在这一轮熔炼里得出的新的认知又将照亮下一次实践的锤炼。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妨自己结合社会的现实情况去深思得出生活的目标,有意识地让学习的知识和现实社会接轨,“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综上所述,《实践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见解,更为我们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指明了实践的方向。古人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艰险绝境并非天下人都要踏足之地,我们不必提早抗下登峰造极的重担,若能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寻找路;也不过度思虑前后,在前进的过程中思考——一切,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