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矛盾中分析,于矛盾中进步 ——《矛盾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26浏览次数:35

 法学院  张竞予

一、引言:理论学习的时代价值

21世纪的今天,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社会主要矛盾加速转化,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重读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历史追溯,又希望借以寻求应对现实挑战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的奋斗征程。而这篇思想深邃的哲学著作,正是以其深刻的矛盾分析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二、《矛盾论》的核心思想体系

本篇文章首先强调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同志开篇即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强调矛盾的绝对性。从中国革命的实践出发,他批判了割裂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错误,提出“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论断突破了机械唯物论的局限,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党我国的科学普及。

其次,本文还着重论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动态转化的过程。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捉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他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例,论证了矛盾主次地位随条件变化的规律,指出了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主要矛盾这一问题。这种动态分析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引,直接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哲学基础。

再次,《矛盾论》还论述了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对立统一。毛泽东同志系统阐述了矛盾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绝对斗争观。这一思想对于理解当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启示:既要承认差异与冲突,又要寻求合作与共赢。

三、矛盾分析法的现实运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正是利用矛盾分析法对社会发展做出的深刻结论。因此当前,我们既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即抓住主要矛盾,通过发展解决社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又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即处理好次要矛盾,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发展。

而在国际关系领域,《矛盾论》的方法论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中美贸易摩擦、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本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矛盾运动的表现。运用矛盾分析法,我们既要看到这种矛盾运动斗争性的一面,妥善处理不同国家间的制度差异、意识形态冲突;也要把握它同一性的一面,发掘各利益集团共同关切的前途命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外,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力跃升的同时,也引发伦理、就业等新矛盾。这同样要求我们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发展,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又要防范风险挑战,注重矛盾次要方面,不忽视支流——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稳定的动态平衡。

四、理论学习的实践启示

在阅读了《矛盾论》之后,我感到矛盾分析法其实也普遍地充满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也许其实在很多方面正使用着矛盾分析法而不自知,即尚处于自发阶段而未到“自觉”。例如,我们如果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则或多或少都会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学科与相对弱势学科。而此时,在提升学习成绩的过程中,矛盾分析法便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正是弱势学科的极低分数之现实与总体成绩的较高分数之希望之间的矛盾。而要想提升我们的分数,当然就要抓住此时的主要矛盾,努力补齐弱势科目的短板;同时关注次要矛盾,兼顾其他科目,保持其现有竞争力。

另外,阅读《矛盾论》还激励了我时刻采用批判性视角来看待一些可能是众所周知的“定论”,探寻事物内在的矛盾。又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旗手”陈独秀振臂高呼,以“德先生”和“赛先生”启迪人民智慧、点亮民族未来。然而运用矛盾分析法,我们似乎发现民主和科学可能存在内在的矛盾——即科学客观规律不以人数占比多少或民主与否为转移,民主与科学在某些时候是对立。故而,我们应当意识到,美西方所鼓吹的“普世价值”中的民主概念,并非不可置疑的圣言、不可逾越的雷池,当我们分析出它与客观规律、历史大势不相符合之时,我们应当指出存在的矛盾,揭露其营造的虚伪。

五、结语:永恒的思想灯塔

《矛盾论》穿越时空的真理力量,在于其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规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矛盾分析法为指导,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增强创新活力,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社会进步。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