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院 王心怡
“人的一生是万里河山,来往无数客,有人给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无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时,不过是立在山巅,山河回望。”回望伟人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奋斗的一生。
用温情正视痛苦,以谦卑面对现实。
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了传承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痛苦与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马克思的一生坎坷崎岖,但他却始终以温情去正视这些痛苦,他看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压迫下的悲惨境遇,并非冷漠视之,而是心怀悲悯与同情,这种温情源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知。马克思一生饱经忧患,却坚守信念,流亡中笔耕不辍;对真理执着探寻、反复论证;心怀人民,为底层发声谋福祉。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遭到了各国政府的迫害,被迫流亡伦敦。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仍以顽强的毅力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资本论》等著作,系统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依据。而到晚年时,马克思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依然关心着世界形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继续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1883年马克思在伦敦病逝,但他的思想和理论却永远地改变了世界,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
怀理想洞察剥削,以无畏直击不公。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唯物史观的创立,打破了以往对历史发展片面、孤立的认知,它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原理让人们明白社会变革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公开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剥削本质进行了深刻批判。剩余价值学说则如同一把利刃,剥开层层表象,揭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则如理想航标,让无数压迫者望见曙光,汇聚起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正如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如今,中国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大步向前,脱贫攻坚胜利、科技创新突破、彰显理论指导实践的强大效能。
以热忱化解挫折,用沉潜冲破纷扰。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里尔的一个律师家庭。在深受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父亲的细心教育下,17岁的马克思已经立下了“为人类工作”的宏大志向并为之奋斗终生。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与友人恩格斯相识后,他们也共同开启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与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在资本主义笼罩阴霾、工人饱受剥削的时代,他从未置身事外,而是一头扎进书海钻研,于社会实地调研。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沉潜探索,以深厚沉淀为利刃,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冲破重重阻碍乱象,为无产阶级解放撕开一道曙光。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如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可以告慰马克思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