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学校面临办学空间紧张的严峻挑战:全校三个校区及松江学生社区总建筑面积32.37万㎡,其中行政办公用房占比仅9%(2.94万㎡),低于国家标准的10%,缺口达3200㎡;同时,学生住宿资源亦捉襟见肘。在此背景下,资产处与招投标办联合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引领业务、业务反哺党建”为核心理念,将解决空间资源难题作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具体行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解决空间难题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创新提出向内挖潜改造+向外拓展资源双轨策略。通过建立党建+空间优化工作专班,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员冲在一线,完成了一场没有增量用地条件下的空间革命。通过组建党员先锋队,统筹校内灰色空间改造与社会资源拓展,探索出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松江校区:挖潜存量空间,实现功能动态调整
湖滨楼功能转换。党支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党员骨干带头调研论证,将原为临时住宿的湖滨楼改造为过渡办公用房,保障2025年信息楼大修期间20个部门、100余名教职工的办公需求。
二食堂空间升级。通过“党建+项目”模式,结合研究生院人才培养需求,党员技术骨干全程参与,将三楼改造为博士生工作坊,新增100个研学工位;同步探讨2026年一、二楼转型为办公空间的可行性,预计可释放办公空间约2600㎡。
(二)古北校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空间效能
综合楼集约化改造。党员先锋带头攻坚,结合智库运行特点将120人机房分割为若干间办公室,长廊空间增设6间小型办公室,支撑古北校区国际交流和展示功能,弥补综合楼办公空间短缺问题。
博观楼教学空间升级。支部联合研究生院,分阶段完成2间机房、2间教室及1个报告厅改造,预计9月首批交付2间45人机房。
利嘉宾馆7、8楼的利用问题。党支部牵头,对利嘉宾馆屋顶漏水的装修方案进行了反复研讨,施工完成后修缮内部空间,为继续作为与长宁区对接的创业项目,做好准备。
(三)拓展社会资源:党建引领下的“空间争夺战”
党支部主动对接地方政府、社会资源,党员带队联系沟通,在大学城高校生源不断扩招、租赁市场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成功租用六期公寓累计5栋公寓楼,城璟社区1栋公寓楼,租赁面积2.73万平方米(房屋722间,提供2352个床位),极大缓解了学生及青年教师的住宿难题。
三、经验与启示
(一)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关键机制
组织嵌入:成立跨部门党员工作小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全方位育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先锋引领:设立党员责任区,由技术骨干认领任务,在业务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创新工作方法论
动态规划:建立“调研-论证-改造-评估”闭环,如湖滨楼分阶段功能调整,保证平稳过渡。
信息整合:以充分获取“需求--供给”信息为目标,保证校内相关部门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信息沟通顺畅。
(三)长效启示
政治引领是核心:将业务痛点作为党建发力点,确保方向不偏、资源聚焦。
系统思维是关键:空间改造需兼顾教学、科研、行政需求,通过党建统筹打破部门壁垒。
群众路线是根基:改造前开展师生需求调研20余场,确保方案“接地气”,群众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