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基建处的牛萌。衷心感谢学校领导、机关党委和范书记的信任,让我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共同分享一点工作中的感悟。
说起基建处,可以说是我们学校目前最年轻的部门,在去年12月份正式成立,然而,学校的基建工作却是与校史同龄。自1960年3月10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筹建小组成立之日起,学校的基建工作便自此开启了它的篇章。从古北校区初创阶段的艰难起步,到1978年复校后的重新起航,再到2000年8月26日松江校区正式开工,以及后续古北校区综合楼、松江校区图书馆的建设,直至现在补缺工程的顺利封顶,基建工作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它的成长与壮大。我有幸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之中,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谈起日常工作,因为分工各异,我想我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肯定有不同点,但亦不乏共通之处。可能前一秒还在为规划中的某栋楼到底放在路的左侧还是右侧而反复论证,抑或是为了某间会议室吊顶到底选木纹色还是星空灰而左右纠结,但下一秒同样是为各种申请、报告字斟句酌、冥思苦想,或者是为一份份采购申请、合同审批还有报销单仔细检查、来回核对。大脑就这样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场景下来回切换模块。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当我们尝试着用“工程思维”来审视和解决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时,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用工程思维看问题”。
一、 用户需求
工程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这是工程思维的逻辑起点。从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到师生个人的具体所需,或宏观,或细微,都是我们启动每一个项目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并转化为技术手段予以实现。这一过程远非简单的倾听所能涵盖,而是包括学习、理解、重塑、表达、反馈和确认等多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链条。就像即将实施的信息楼大修项目,前期调研中我们要理解、学习各专业实验室的不同要求,并逐步反映在效果图及最终的施工图之中,确保技术方案与用户需求的高度一致,避免实施过程中的不必要变更。
对各位老师来讲,尽管我们并非企业,但当我们试着以“工程思维”来看待日常问题时,那么上级的指令、领导的要求、师生的意见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用户需求”呢?只有通过深入理解、精准表达,并寻找合适的实现路径,才能保证方案与需求之间的完美匹配。
二、 目标导向
坚持目标导向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或干扰而偏离既定目标,进而导致项目进度受阻或是经费超支。曾经有一次在一个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因为过分纠结于一条灯带的样式而陷入了与设计师的反复讨论中,却忽视了灯具的最根本用途——照明,更何况还是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回归问题的本质,时常警醒自己: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我们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对于那些非核心的冗余元素,我们应勇于删繁就简,避免被表面的繁花所迷惑,从而确保我们的每一步都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
三、 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于四大关键要素,质量、进度、成本、安全,其中,影响质量的五大要素被概括为“人(人员)、机(机器)、料(原料)、法(方法)、环(环境)”。现在,让我们将视角从施工现场转回到办公室环境,试想一下,我们的日常工作任务是不是也与这些要素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把每一项任务都视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管理,尤其是那些需要跨部门协作的任务,通过确保质量、控制进度、节约成本、保障安全,并从横向协作与纵向管理等多个维度来对照管理指标,协调各方资源,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有条理和更全面地完成好工作呢?
四、 约束条件
在罗振宇前几日的跨年演讲中,他提及这样一句话:“工程师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系统化地解决问题。”这句话当时深深触动了我。的确,每一位工程师都是熟练地在约束条件下工作,一步步地逼近目标。这些约束不仅包括时间与资源的制约,更重要的还有科学规律、设计规范、建设法规以及各类规章制度的约束。就以补缺工程中的一个分项——强电工程为例,单单设计图纸最前面的设计依据中的设计规范就多达44条。在施工现场,我们更是要不断应对来自市级、区级、教委、街道、学校等各部门关于质量、安全、消防、人员、绿化、文明施工等等方面的检查。
累,是真的累。但换个角度想,约束也是保护,正是这些严格的约束条件,为我们筑起了稳固的安全防线。如无规矩,则无方圆。身为机关工作人员,同样需要有对规则的共同意识,将守规矩、讲纪律、受约束内化为一种政治本能,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五、 系统观念
工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系统观念,它强调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问题。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更要理解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比如,我们都感受到校园中和社区内学生自行车停放所带来的困扰,但我们也发现简单地通过增加停车位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还对绿化、环境和行人安全造成一定影响。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包括校园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环境承载力的考量、行人安全与交通效率的平衡、交通标志的优化更新,以及学生交通规则意识的引导与教育等等。这种系统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促使我们超越对事物表面现象的简单应对,避免片面或局部的解决方案。
当然,工程思维的内涵十分丰富,还有数据量化、流程管理、迭代创新等诸多方面。由于学识有限,今天只能说是跟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些个人浅见。
最后,我想引用我的部门领导曾赠予我们的一句话跟大家共勉,“千万不要陷入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个人专业性的提升”。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愿我们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即使是一块砖,也要做承重墙里不可或缺的那一块,而不是在空间调整时轻易被替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