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造 价 值传 递 快 乐

融合论坛暨暑期学校|“数智化融合与项目运营创新”“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专题论坛在线顺利举行

文章来源:会展与传播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次数:10



8月31日,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贸易报》社和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会展与传播学院、校研究生院、体育健康学院和长三角会展研究院联合承办,五星体育传媒有限公司协同举办的2025第四届“会展·文旅体·传播”融合发展论坛暨2025级研究生新生暑期学校的融合发展论坛板块“专题一:数智化融合与项目运营创新”“专题二: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在线顺利举行。




“专题一:数智化融合与项目运营创新”论坛由会展与传播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黄辉博士主持,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020届毕业生杜张祎作为主讲嘉宾,以“AI 驱动的精准传播与用户画像构建”为题,结合广告行业一线经验,为与会师生们深度剖析了数智化时代下传播与运营的逻辑。



杜张祎以日常广告投放现象为切入点,对比了广告传统“广而告之”模式与新时代下“千人千面”精准传播的差异。现代广告利用AI算法与数据驱动工具,通过用户在平台内的浏览、搜索、停留等行为记录,经文本识别、图像识别、情感判别等技术分析后,形成包含基础属性、行业场景、社交图谱、消费偏好等多维的画像体系。她以小红书、抖音平台实际案例为引,详细介绍了平台间数据协同与人群圈选逻辑。


在互动环节中,杜张祎结合自身求职与工作经历,强调了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应该熟练掌握Excel数据处理、SPSS分析等基础分析工具。她建议研究生新生们把握校内课堂汇报机会,锻炼公开表达与逻辑梳理能力,同时通过学长学姐内推、专业实习公众号等渠道获取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数据分析逻辑能力与跨部门沟通能力。



“专题二: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论坛由MJC教育中心主任雷霖副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吕新雨,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助理、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会长杨颖杰应邀出席论坛。




吕新雨教授带来了题为《村超与巴西农民的山海情——一个现在进行时的国际传播案例》的主旨演讲。她以“贵州村超”国际传播案例为核心,深度剖析了村超从贵州榕江的乡村足球赛事发展为“千亿级流量”文化IP的关键。村超的成功在于构建了“群众路线+数字赋能”的传播机制:通过“新三农”理念(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实现了农产品与文旅资源的本土化传播;通过“发展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带动”的线上线下融合群众路线,实现了从网络流量到现实流量的成功转变。


在探索国际传播新路径方面,吕教授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村超模式”的足球文化与巴西MST(无地农民运动组织)连接。她强调,国际传播不应是书斋里的内容生产,而需以行动介入搭建情感连接,让村超成为跨越地域与文化的交流载体。



杨颖杰以《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改革与创新——以ShanghaiEye为例》为题,以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的国际传播实践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转型路径。她以“红旗车APEC外交”“党群服务中心探访”等案例,详细介绍了在三维融媒生产传播渠道下如何构成“受众互动、内容互哺、影响力互补”新型传播格局。


在人才培养层面,杨颖杰寄语新生谨记“保持好奇心、提升语言能力、锻炼数据思维”的重要性。在国际传播中要学会了解国际舆论焦点,善用社交媒体数据工具优化传播策略,在跨文化交流中以“人类共通情感”搭建沟通桥梁,秉持 “平等对话”心态推进国际传播。



两场专题论坛紧扣“会展·文旅体·传播”融合发展,通过案例剖析与互动答疑的形式,为与会师生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前沿洞察和学术启迪,也有效促进了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对话,为探索数智时代下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提供了思路。未来,学院将持续为研究生搭建“学界—业界”对接平台,培养更多具有行业洞察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