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研究中,人与环境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目前上海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我们继续海阔天空的讨论“慢城”,讨论“政府行为”。这是当代旅游研究青年学生的观察,是我们对社会的回馈。
2022年5月5日,会展与旅游学院抗击疫情系列之研究生学术月活动第6期在线上成功举行,21级研究生张萌萌和赵春阳先后进行了主题分享。我院黄辉老师和蔡萌老师受邀出席,全体21级研究生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一起进行学术探讨和互动。
张萌萌本次分享的主题为慢城理念与旅游发展。分享从以下五方面展开:一、慢城的定义与特征;二、慢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三、慢城发展的四大模式;四、基于慢城理念的旅游目的地建设;五、慢城研究的结论与启示。第一部分中对慢城定义如下:慢城侧重于地方资源、经济和文化的优势,以及具有独特历史背景的城镇,慢城才是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建设宜居之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且具有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慢行即可到达生活所需场所、强调生活质量的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了慢城运动的起源与在国际、亚洲、国内的发展,延伸出慢城理念:可概括为“SLOW”,即可持续(sustainable)、低碳(low-carbon)、选择(option)、富有(wealthy)。第三部分论述了慢城发展的模式具有自然发展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自下而上的组织联盟型和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第四部分以中国第一慢城:高淳县桠溪镇为例,讲述了特色小镇品牌化过程,包括:慢城特色品牌背景分析及品牌定位、慢城特色品牌创建与打造、慢城特色品牌推广。最后,基于慢城理念探讨对中国旅游城市建设的启示:1、要积极的培育和发扬城市个性;2、营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成慢社区;3、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生态资源等。从目前来看,慢城运动对城市体系构建依然缺乏相应的主张,大中城市的慢城价值体系并不明朗,因此慢城运动依旧任重道远。
赵春阳分享的主题是:重视旅游业能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吗?——基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一是研究背景,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三是实证研究,四是预期成果。第一部分中介绍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动力不足,旅游业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动力。地方政府是地区经济决策主体,政府注意力决定发展导向,进而提出政府对旅游业注意力是否会促进旅游业发展进而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并采用两个不同的回归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重视旅游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的关系。最后一部分介绍了预期研究成果。最后讨论环节,黄辉老师和蔡萌老师提出了论文的改进建议,同学在分享中也万分感谢老师们的宝贵意见,并表示这次交流收获很大。
就两位同学的分享,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黄辉老师认为赵春阳同学分享研究的问题十分有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取上业十分明确,这一点值得其他同学学习。赵春阳同学这篇论文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如果能够撰写和发表是更有意义的。
对于张萌萌的研究内容黄辉老师提出关于对慢城的理念、慢生活的理解,更多关注在以城市的角度去研究,而不是只关注在城市和农村的对立角度,国外一些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上已经关注生态城市、田园城市的理念,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
蔡萌老师认为慢城这个主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上海防疫的这段时间,可能让部分人感受到慢城的意义,这不一定准确,但这种经历或体验会影响人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关于慢城的相关研究,可以去搜索或了解关于慢城的规划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机制等方面。
同时针对赵春阳同学的分享蔡萌老师提出建议:要注意政府重视程度的测量和恒定,以及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也可以探讨,增加论文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