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兴城 青春励行|情系乡村,守护生命——中西部儿童急救教育行动项目总结

文章来源: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1 浏览次数:10

为积极响应 “西部急救能力提升工程” 号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团队发起中西部儿童急救教育行动项目。团队成员深入甘肃乡村、走进上海社区、连线西藏课堂,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升中西部乡村儿童及其家庭的急救意识与技能水平,探索急救教育在乡村地区的常态化路径,为乡村振兴筑牢健康基石。

中期调研阶段(7月2日至7月30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一)甘肃实地调研与交流

团队深入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与石洞镇豆家庄村,开展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现场演示等方式,全面了解村民对儿童急救知识掌握现状,与什川镇卫生院、石洞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深入座谈,了解当地医疗资源、体系建设困境及急救培训需求。

(二)西藏线上急救知识讲座

团队面向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的64名同学,开展了一场线上急救知识讲座。主讲人王甜甜通过PPT讲解、视频演示、实时互动问答等形式,重点教授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成人与婴儿)和心肺复苏术(CPR)。

(三)上海社区线下急救宣讲

团队将甘肃调研的基层经验带回上海,在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暑托班开展线下急救宣讲。针对儿童特点,设计趣味课程:通过动画视频引入,图文PPT讲解(海姆立克法、心肺复苏、烫伤处理),孩子们在指导下使用训练背心练习海姆立克法,使用专业按压仪练习胸外按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调研结果

多数村民对儿童急救知识有基础认知,但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能深入掌握急救技能的比例较低。尤其在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关键技能上,村民普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同时发现,村民的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网络媒体,虽有理论层面的初步了解,但在实操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需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卫生院医护人员强烈反映人才短缺是核心困境,现有项目难以留住大学生医护人才扎根基层。设备不足、时间紧也是急救培训的重大挑战。

西藏和上海暑托班儿童对院前急救培训讲座兴趣浓厚,通过系统授课和实操对海姆立克法和心肺复苏有了全新认识,许多同学表达了强烈的学以致用愿望,希望能够提升自救和他救的能力。

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需加大乡村儿童急救教育的普及力度。具体可通过定期开展急救技能培训课程、向村民发放通俗易懂的急救手册等方式,帮助大家系统掌握实用急救技能,切实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当急救知识融入乡村日常,让人人懂急救、会急救,才能为乡村筑牢安全防线,更有力地守护村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还需创新机制,不断吸引并留住专业人才扎根基层,为儿童安全和乡村健康提供稳固后盾。

同时针对西藏等偏远地区,需录制实操教学视频、开展线上答疑专场、联合当地学校定期组织线下复训、开发藏语版急救动画等资源,使技能成为孩子们的“护身符”。在日常生活中,团队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与更多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合作,扩大急救教育的覆盖面。


实践感想

倪可彧:填补急救空白,筑牢乡村健康基石

参与“情系乡村,守护生命——中西部儿童急救教育行动”计划,深入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下车村等村落,开展乡村卫生所满意度调研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教学,是一次直面乡村健康现实的社会实践。

村民们热情淳朴的风气令人印象深刻。入户访谈时,一位老奶奶热情地拿出一盘西瓜给我们解暑,这份朴实的善意是乡村温情的缩影。尽管存在语言差异,沟通在耐心与简单辅助下得以完成。

调研显示,得于国家政策与持续投入,乡村基础医疗条件确有明显提升:卫生所设施改善,新农合保障作用显著。然而,一个关键短板不容忽视:面对村里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的人口结构,急救知识普及近乎空白。无论是访谈还是实操教学,发现村民普遍缺乏应对突发状况(如心脏骤停、气道梗阻)的基本意识和技能。依赖“找医生”是普遍反应,但地理距离让这种依赖在紧急时刻充满风险。村卫生所虽在但,其在院前紧急处置中的作用有限。

这深刻揭示了本次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乡村医疗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普及急救知识是完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社区自救互救能力的关键环节。它并非锦上添花,而是关乎能否在“黄金时间”内守护脆弱群体生命安全的基础能力建设。

皋兰之行,将理论付诸行动。它清晰地表明,建设健康乡村,硬件是基础,而赋予村民最前端的应急响应能力,则是织密安全网、巩固发展成果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次急救技能的传递,都是向“人人懂急救,急救为人人”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这不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切实保障,是助力乡村行稳致远的基础性行动。

张祖鸣

2025年7月,我有幸参与了“情系乡村,守护生命——中西部儿童急救教育行动”暑期社会实践。本次活动中,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步入乡村开展急救宣传与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分别走访了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与石洞镇豆家庄村。由于青壮年人口外流,在入户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村民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为主,且急救知识较为薄弱。我们通过走访村民,开展了心肺复苏培训和医疗状况访谈,了解到当地的基础医疗服务相对健全,简单的常见病可至村镇卫生院就医解决,与此同时,当地卫生院每年都会定期为村民组织免费体检,可见村民的基本健康需求得到了充足保障;然而对于棘手的慢性病、疑难杂症、重大疾病等仍需要至县城或市区医院就医,不过随着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如今村民前往县级或市级医疗机构就医也较为便利。

得益于当地村民的热情好客与淳朴性格。在开展心肺复苏与海姆利克急救宣传时,村民们都乐于耐心听讲,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展顺利。然而,兰州的气候特点与豪爽方言却给我形成了不小的挑战。长期生活在气候相对湿润的长三角地区,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初来乍到的我感到些许不适,好在气温宜人,我很快适应了这里的气候环境,这也为我后续的走访调研打下了一定的心理建设。走访期间,我们首先对话了几位儿童与青少年,此时尚未产生沟通障碍,然而当我们走访第二户人家时,发现与当地中老年人沟通时需要尤其仔细聆听对方,同时结合语境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在走访了多户人家后,我们逐渐对当地村民的口音有了一定理解,急救知识宣传的开展也更为顺利,这也使我对此次调研活动产生了更多的信心与荣誉感。

总而言之,此次急救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我深刻认识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也为我注入了更多的责任感与前进动力,我们将笃信不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事业更进一步。

王进:

参加“情系乡村,守护生命”心肺复苏与哈姆立克急救法宣传活动,让我对“守护”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乡村,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一场突发意外可能因错过黄金救援时间而酿成悲剧。当我们带着模型和现场的教学走进村落,我们才真正发现村民们对医疗知识的缺乏,村民们懵懂疑惑的表情让我明白这场宣传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在为乡村编织一张隐形的“生命安全网”。

活动刚开始时,不少村民是带着迟疑的。一位正在给孙子喂饭的大娘笑着摆手:“我们庄稼人身体结实,哪用得上这些‘城里学问’?”这样的想法并非个例——在很多乡村,急救“似乎是遥远的词汇”,大家更习惯“扛一扛”“等医生来”。

大家从最初的紧张生疏,到后来能准确按压胸部、规范做人工呼吸,再到熟练演示哈姆立克法的手势,每一个进步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村民们纷纷上手进行练习,其中不乏不过十岁的孩子们,我清晰记得一个小男孩说说:“多练几遍,以后不怕妹妹出事。”这种朴实的认真,让我看到乡村蕴藏的坚韧与温暖——他们或许不善表达,却在用行动守护着彼此。离开时,急救所的医生们纷纷向我们表达感谢时我忽然懂得,所谓情系乡村,不只是把知识带过去,更是把对生命的珍视种进每个人心里。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掌握这些“救命技能”,让乡村的每一个生命都能被温柔守护。这场活动落幕了,但守护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石雪琦:

车窗外的风景从高楼渐变成连绵的黄土坡,当“皋县”的路牌映入眼帘时,我们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急救科普团队,心里既有期待也藏着忐忑。短短几日的下乡实践,原以为是我们向乡亲们输出知识,到头来却发现,这场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的急救课,更像一堂让我们读懂土地与人心的成长课。

入户闲谈间,方言里的关切与急救要点慢慢交织,村子里的人们大多没有遇到过急救的经历、这种幸运让他们常年来放松了警惕,队员们不放松,不气馁,认真交流,耐心科普,懵懂的小朋友兴奋地宣告自己又掌握了本领,花甲的老人看到和自己女儿差不多大小的我们带着如此积极的劲头,也想要对这海姆立克一探究竟,一切的一切如同黄河水漫过岸边的土壤,自然而深入。

午后的乡镇卫生院,药香与专业探讨碰撞。在乡镇医生的眼里,我们是积极推广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在我们看来,他们才是真正能给村民关键时候带来希望的天使,乡镇医生数量,医疗设备更迭,定时定点的公益体检,他们向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期许,我们也更想要将村民的愿望带给能够帮助他们的人。像三泡台里的茶与花,在交流中沉淀,滚烫的开水注入,茶花翻飞,静候茶香四溢。

次日我们来到居委会定点科普,年轻的村民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纷纷涌上前来学习,在我们队员的指导下进行模拟,引得越来越多的村民前来,老人的专注、孩童的踊跃,让知识传递有了温度。就像老兰州的集市,热闹里藏着真切的接纳,反馈如黄河岸边的风,带着淳朴的暖意。

风貌与行动交织,黄河的流动见证着知识的传递,就像岸边的草木,在日常的风里,悄悄生长出更坚韧的生命力。

沈小傲:

“救”在身边,始于心,践于行。每一次深入基层的实践,都是对我们初心的叩问与对生命守护信念的加固,在此,我首先要将最深沉的谢意献给皋兰县卫健局、什川镇卫生院、石洞镇卫生院以及豆家庄村卫生院。正是你们无私的场地协调与热忱的居民动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乡村健康脉搏的通道,同样,更要感谢那些以开放胸怀接纳我们的乡亲们,你们的信任与包容,如同初春的暖阳,是我们前行路上最珍贵的慰籍与动力。

本次调研,我们主要访谈了什川镇卫生院和石洞镇豆家庄村卫生院,分别在什川镇上车村走访了22户并讲解急救常识、在豆家庄村卫生院向60余位居民进行系统急救培训与心肺复苏全流程体验,我们在这场活动中受益颇多,对乡镇人口、医疗情况以及当地急救知识传播情况有了明确掌握,什川镇卫生院采取村医直联的方式提供便民医疗,石洞镇卫生所及以下乡卫生院采取家庭医生的方式提高就诊效率,

其次我们也收集到一些乡镇卫生院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例如,卫生院统一反映乡镇医疗服务缺乏人才或人才驻留时间较短:居民对急救事识了解不充分等。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和卫生院前急救演练的方式向居民讲解简易急救措施,向居民尤其老人小孩普及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共引导百余位居民体验急救器械并指导急救正确动作流程,活动得到卫生院和居民的良好反馈。

告别皋兰,心中满载感恩与更深的体悟。每一次真诚的感谢,都化作我们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深知。点亮乡村急救的小火苗,非一人之力、一夕之功。我们承诺,将尽已所能,感召更多志同道合者投身这片沃土,将我们的所学、所感、所行化作涓涓细流、汇入推动乡镇医疗与院前急救发展的时代洪流,让急救知识不再遥不可及,让守护生命的技能在每一寸乡土生根发芽,这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更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



这场跨越中西部、连接城乡的“情系乡村,守护生命”之旅,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从甘肃村民递来的西瓜传递的淳朴善意,到西藏学生屏幕后闪烁的求知眼神,再到上海孩子们练习按压时的专注脸庞,每一次互动都让团队真切感受到乡村文化、社会需求及偏远地区急救教育期盼。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与更多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合作,扩大急救教育的覆盖面,以专业守护生命,助力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