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场不设限的跃迁,
是在日常中锻造非凡的火焰,
它从不以喧哗示人,
却于沉潜中蓄势;
它未必一帆风顺,
却始终自带光芒。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优秀毕业生胡高娥,
让我们一同走进胡高娥学姐的故事,
听听她有什么宝贵经验要和我们分享吧!



胡高娥,中共党员,2021级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任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在校期间,学科专业绩点名列前茅,已推免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
优秀学生奖学金特等奖1次
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2次
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奖2次
祥祺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优秀奖1次
个人荣誉
2022年度荣获“优秀共青团员”荣誉
2023年度荣获“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
2023-2024年度荣获“校园青年学术先锋”荣誉
竞赛奖项及社会活动
2022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非数学类)三等奖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赛区银奖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者
追风赶月莫停留 平芜尽处是春山


Q1:作为曾经的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请问在学生会工作中学到的最宝贵经验是什么?这些经验对你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吗?
A1:自2021年入学加入工商管理学院学生会,从学术部新生骨干到团委部门易班的副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近三年的时间里收获成长。
这份经历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锻炼了我很多能力,如:活动策划与执行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等,这些都将为我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工作让我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复杂问题的处理、完备的统筹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Q2:您当初选择保研是基于什么考虑?在保研过程中,您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A2: 初入校园时,我的绩点排名并不突出,因此未曾将保研纳入规划。随着学业排名的稳步提升,加之在学科竞赛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保研的想法逐渐清晰。大三下学期成为关键转折点 —— 凭借对专业课程的系统梳理,绩点排名实现显著跃升,这让我坚定了申请推免的信心。在目标院校选择上,我综合考量专业匹配度与未来就业地域等因素,形成了清晰的择校逻辑。回顾保研历程,学业排名是最为基础且可控的核心要素。我始终紧跟课程大纲与培养方案,通过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夯实成绩基础。对于意向冲击更高层次院校的同学,学科竞赛与科研实践需提前规划。最后,主动请教学院老师,多多跟老师沟通,老师也会很乐意帮助我们!

Q3: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您认为什么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有什么途径可以提高自身水平?
A3: 在四年本科学习中,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覆盖企业运营全流程,既构建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框架,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数据分析能力与商业思维的结合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很多老师的课程安排也在向培养数据分析方面转移。数据分析能力的形成依赖理论筑基与实操训练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有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为构建数据思维奠定理论根基。在实践层面,通过整合学校资源与网络平台拓展学习维度,例如,参与专业培训讲座、学科竞赛及 MOOC 线上课程等多元载体。这一过程中,我始终秉持 “学用结合”的原则,在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中持续精进专业能力。

Q4:您认为什么样的简历是出彩的,写简历有什么技巧吗?
A4:一份出彩的简历会是你脱颖而出的敲门砖,重点应该要做到精准匹配与亮点突出。针对你想要投递的岗位要求,找到自身工作经历和实习经历与之契合的点,有垂直的实习经历会更加分,其次学会用数据化和成果导向的方式呈现你的核心竞争力,如STAR法则。简历撰写的核心在于遵循标准化框架并结合个体经历进行动态优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简历表述无需追求辞藻华丽,而应聚焦于能力要素的清晰传导 —— 通过具体项目案例、量化成果数据与岗位需求的关联性阐释,立体呈现职业潜力,这一叙事逻辑也将为后续面试环节奠定沟通基础。


Q5:作为学姐,您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寄语吗?
A5:学校课程的学习是基础,不可掉以轻心。认真学好每堂课,或者把重要的课程学透,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是不会白费的,可能当下不会显现出来,但终将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成为你的竞争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创造可能。工商管理专业的交叉性特征,要求我们在保持知识广度的同时主动创造 专业锐度。建议大家在大一高二的探索期后,结合个人兴趣与市场趋势,尽早在细分领域选定深耕方向,并依托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科研项目强化实操能力。记住,主动规划的深度投入,永远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密钥。


青春不会因终点而停止奔跑,
成长也不因荣耀而停止追问。
她说: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
梦想的光永不熄灭。
愿她此行,勇敢无畏,心有所向;
也愿所有正在努力的我们,
终将抵达属于自己的春山。
本期的采访到此结束,
我们下期再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