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西藏·点亮梦想|2025年暑期沪藏线上家教活动展示·美育篇
文章来源:工商管理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0 浏览次数:10
2025年,“情暖西藏·点亮梦想”实践团队积极响应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创新开展沪藏两地特色红色班会活动。活动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融合为核心,将普通话教学巧妙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同时针对西藏学生的薄弱学科,一对一开展针对性家教帮扶,致力于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藏、助力藏区儿童全方位成长搭建坚实平台。
在系列活动中,美育板块的线上家教辅导工作正稳步推进。2025年7月27日,志愿者们借助线上渠道,将西藏定日县第一初级中学和定日县第二初级中学的藏族孩子们带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盛宴中,让艺术之光照亮了藏区学子的心灵之旅。
在海拔数千米的雪域高原,当苗绣的彩线穿过屏幕,与西藏孩子眼中的星光相遇——银针起落间,是千年非遗的温柔奔赴,惊叹声里,藏着“情暖西藏·点亮梦想”最动人的注脚。这堂美育课,让贵州深山的刺绣,和高原的童年,共同织就了一幅“文化传承”的鲜活图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多样性中最具活力的瑰宝,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在“情暖西藏·点亮梦想”暑期沪藏线上家教活动里,苗族刺绣这一贵州非遗走进课堂,成为连接两地文化、启迪美育成长的纽带。
志愿者以苗族的非遗苗绣为主,讲述了苗绣的起源与发展、苗族刺绣的特点、苗族刺绣的传承之路,以及苗绣的创新发展。志愿者为西藏小朋友们讲述了刺绣在苗族社会中是女性成长的必修课,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情感,并为同学们展示了不同地域的苗族刺绣风格。
随后又从苗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展开讲述,通过欣赏一段视频,展示了创新使苗族刺绣融入的旅游市场,时尚品牌和文创产品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呼吁西藏小朋友们探索家乡的文化珍宝如唐卡和扎念琴,希望可以让家乡的非遗明珠长久闪耀。让同学们对非遗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本次美育课程的内容为贵州非遗——苗族刺绣。这节课我主要教授了苗绣的起源与发展、技艺特点、传承之路、欣赏与收藏方式。在本堂课之中,我还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苗绣与高梵巴黎高定鹅绒服的东西方艺术碰撞——巧妙融合了巴黎时装界的精湛工艺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的独特技艺。课堂的最后我还启示了西藏小朋友们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该如何让这颗非遗明珠在岁月中永远闪耀?并呼吁他们主动去了解、喜欢、参与其中,成为家乡文化的“小传人”,让西藏的非遗故事,从指尖、从口中,一直传到很远很远的未来。这节课融合了讲解、鉴赏,希望能使西藏小朋友们受益匪浅。
—叶心瑜
2023年7月,“情暖西藏·点亮梦想”青年志愿团队暑期沪藏线上家教志愿者项目温情启航。以青春之名汇聚志愿星火,以云端为桥搭建知识通途,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志愿队伍,以热忱为笔、以智慧为墨,在雪域高原与黄浦江畔架起连心桥梁,持续推动智力援藏事业向更深处扎根生长,让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西藏学子的逐梦之路。本项目基于已有的实践基础和经验,以“爱心+”模式将沪藏两地、大中小学生联结起来,通过红色场地走访、红色故事宣讲、五彩课堂建设以及爱心物资捐助等形式,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输出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关注藏区、心系藏区的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致力于开拓藏区儿童接触红色文化的渠道,以大学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助力解决藏区青少年教育落后、生活物资缺乏等问题,并切实推进沪藏两地大中小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过实证分析,旨在为实现《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普通话普及率85%”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与乡村振兴、教育公平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