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品牌强国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深化这一战略,将特色农产品品牌化作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重要结合点,鼓励各产业通过品牌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7月,蜜链兴乡——基于天水蜂蜜品牌升级的数智化实践小组展开调研,以“走进民族企业,以创新实践赋能中国”为主题,对蜂蜜产业数智化转型路径进行探索。


蜜链兴乡:
天水蜂蜜的品牌焕新之路

本次调研以甘肃省农业蜂业推广站、甘肃省天水市天水西联蜂业有限公司以及麦积山蜂农为调研对象,围绕天水蜂蜜 “有品质无品牌” 等发展瓶颈,以技术适配(探索低成本数智化技术落地)、品牌赋能(结合地域文化构建差异化优势)、能力建设(培育蜂农数字技能)、模式创新为路径,旨在通过多维度探索,构建 “生态养蜂 - 数字管蜂 - 文化兴蜂” 模式,推动天水蜂蜜产业向标准化、数智化、品牌化转型,为西部农产品品牌升级提供实践样本,推动其与国家战略紧密衔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实验室里的“蜜蜂密码”

甘肃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是省农业农村厅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全省蜂业规划制定、蜂政管理、蜂产品质量监督及疾病防治等工作,多年来,该站在养蜂技术推广、蜜蜂育种、蜂病防治、饲养管理、蜜源植物、蜂产品研发、蜂疗蜂文化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取得近三十项科研成果。还主编和参编了《甘肃蜜源植物志》《中国蜂业》等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500多篇。
在这里,研究员们就像 “蜜蜂的翻译官”,解读着蜜蜂世界的奥秘。在采访中他们介绍道:“中国养蜂历史悠悠千载,作为世界养蜂大国,我们正迈向养蜂强国。探索蜜蜂世界奥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利用蜜蜂的生物学习性科学合理地获取蜂产品用来保健人民的健康功莫大焉;利用蜜蜂传花授粉的习性进行大田授粉和发展戈壁农业(设施农业)是绿色农业提质增产的重要举措。”这里的灯光,正照亮着蜂产业的未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山谷里的“蜂箱情缘”

麦积区的山谷中,成片的智能蜂箱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它们采用环保材料,能实现智能控温,只为给蜜蜂提供一个舒适的家。田间地头,蜂农们正忙着打理蜂箱。掀开箱盖的瞬间,数万只蜜蜂振翅的声响如急雨般扑面而来;他们手臂上布满的细密划痕,是与蜜蜂相伴十余载留下的独特勋章。“跟它们打交道十几年了,我知道怎样能让它们感到安全,就算被蜜蜂蛰几口也是常事。”正是这些追花逐蜜的脚印,踩出了最朴实的甜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车间里的“破局之思”

西联蜂业1996年成立于蜜源丰富的天水,是西北蜂业龙头企业,集种蜂繁育、研发、生产贸易及培训于一体,获多项荣誉与权威认证。同时,公司也协同合作社助力蜂农增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致力于将本地丰富的蜜源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西联企业的无菌灌装线前,各类蜂产品琳琅满目。但张总的眉宇间却藏着忧虑:优质蜂蜜藏于深山,销路不畅;低价劣质蜂蜜充斥市场,扰乱秩序;消费者对中国蜂蜜的优势缺乏了解,受众范围较窄。“真希望有更多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能多关注蜂业啊。” 这句话中,既有对品质的坚守,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拧开这瓶蜂蜜,一股槐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在这香甜里,藏着研究员们对着显微镜观察蜂产品活性成分的专注 —— 他们反复调试检测参数,只为让每一份蜂蜜都达到最安心的品质标准;藏着蜂农们踏遍山野的汗水,他们手臂上新旧交错的蜇痕里,浸透着与蜜蜂朝夕相伴的执着;更藏着企业从蜜源基地到生产车间的层层把关,每一个环节的严谨,都写满了对 “甜蜜事业” 的责任与担当。这一口清甜,不只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人用匠心与坚守酿出的时光味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访谈记录

问:天水作为蜜源区,有什么独特优势?和云南等地相比,蜂业特点有何不同?
答:天水是优质蜜源区,地处北纬35度,这里的光照、湿度、温度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是养蜂的最佳环境。天水本地有2000多亩蜜源地,蜂蜜纯度很高。一个好的蜂场如果专注于单一蜜源,一年能产10多吨蜜。而云南主要是种蜂,产量相对较低。
问:当下蜂蜜在宣传上存在什么难题?
答:主要是上层管理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家把蜂蜜归入普通食品,只能贴食品标签;另一方面,成分标注只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食品不允许宣传功效。但蜂蜜其实是药食同源的,吃到肚子里明明有实际功效,却不能说,否则就成了 “过度宣传”,这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蜂蜜的清热消炎等作用。
问:蜂蜜市场存在哪些中层问题?对行业影响有多大?
答:一是以次充好、假货泛滥。有些商家用高科技手段造假,想加什么指标就加什么,既降低了成本,又搅乱了市场。二是这种乱象本质上破坏了国家利益。比如曾有蜂业企业因蜂蜜含抗生素,老板被判刑、企业关门还罚款,这其实有点“一棒子打死”——问题可能出在养蜂人操作上,也可能是蜜蜂采蜜的环境(比如场地水质)导致的,不能全怪企业。更现实的是,养蜂人很辛苦却不挣钱。
问:企业收购蜂蜜后,加工工艺有什么讲究?网传 “浓缩蜜不好” 是真的吗?
答:企业收蜂蜜后,主要给制药厂做加工,会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需求调整蜂蜜品类。加工工艺核心是温度——温度较高时,蜂蜜流动性好,能根据需求更改浓度。中国的浓缩工艺是科学的,“浓缩蜜不好”是误区。当蜂蜜到42度或41.5度后,有很强的抑菌能力,比如软馒头蘸蜂蜜后,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咬不动,就是因为蜂蜜能“拔干”物体水分。

成员感悟

天水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科工农贸”一体化对乡村振兴的意义。西联蜂业以“科研机构+合作社+企业”模式,将生态蜜源化为品牌优势,同时联动药企延伸产业链,让蜂蜜焕发新的健康新价值。从智能蜂箱到市场渠道,这既是品牌成长,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此类创新,让科技赋能田野,让甘味品牌闪耀国内外市场。
——周乐怡
天水之行,让我亲历了蜂蜜产业全链条——从科研坚守、到蜂农耕耘、再到西联企业的市场探索,我真切感受到“产学研”结合的力量。甘肃优质蜜源丰富,却困于知名度。而西联蜂业通过自动化生产、深加工产品与“合作社模式”(科研扶持 + 保价收购),破解了蜂农“养得好卖不好”的难题。乡村振兴不在口号,而在各环节的坚守协作,这份连接的温度里,藏着土地与奋斗的力量。
——刘宇飞

结语

让每一滴天水蜂蜜的甘甜,都成为数字赋能乡村的见证。从生态养蜂到数字管蜂,从文化兴蜂到品牌强蜂,这条甜蜜的振兴路,正等着更多人并肩同行——共同期待这份来自北纬35度的甘甜,能借着数智化的东风,飘香更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