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影遇见李大钊的故乡,一场跨越百年的启蒙对话正在发生......

序·从渭南到乐亭,步履不停

去年此时,项目组于陕西皮影的摇篮中埋下启蒙的种子。今年盛夏,团队溯流而上,踏入河北乐亭——冀派皮影的根脉之地,亦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乡。当非遗传承的微光与红色星火交汇,项目组以绘本为舟,载着孩童驶向更辽阔的文化江河。


壹·实践概述

本次团队前往河北实地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访唐山乐亭的皮影剧团,对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亲身体验冀派皮影的制作工艺、感受其独特的表演艺术,拍摄皮影戏台前幕后的影像资料、为多平台新媒体传播积累素材。并探访河北上海红色文化纪念馆(如唐山李大钊纪念馆)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找寻红色文化在传统非遗中的体现,与二者间的联系。


贰·项目升级:
皮影技艺 × 红色基因 × 产业赋能

扎根田野:构建皮影文化“基因图谱”
项目本次将深入唐山乐亭,系统梳理冀派皮影的历史脉络、经典剧目、雕刻绝技(如周绍文大师的“鱼鳞纹”、“万字纹”)、唱腔精髓(如张桂风大师的“掐嗓唱法”)。同时将深度对话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周绍文、张伟等),抢救性记录口述史与濒危技艺,建立独家影像档案库,为创作筑牢学术基石。

绘本升级:《皮影爷爷去哪儿了?》红色篇章
升级打造原创IP绘本《皮影爷爷去哪儿了?》红色篇章,绘本主角追寻皮影踪迹,走进大钊故居、滦州古城,在皮影故事中邂逅少年英雄、聆听革命寓言;画面暗藏长城砖纹、赤霞云海等燕赵红色地标,将“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化作可触摸的童趣叙事。
IP孵化:打造“中国皮影”原创符号
在成功塑造两个特色皮影人物形象“小桂”、“小宗”的基础上,深度开发河北皮影主题原创IP形象矩阵。人物设计融合冀派皮影造型精髓与现代童趣审美,形成高辨识度的“中国皮影故事家族”。

结·以童眸为镜,照见千年血脉

“当孩子们用小手触摸皮影纹样的凹凸,
当红色故事化作幕布上跳跃的影子,
文化不再沉睡于古籍,革命理想不再尘封于石碑——
它们活在孩童清亮的眼睛里,长成未来的参天模样。”
扶光永续,扉页常新
下一站,非遗传承的更多可能……

项目介绍

扶光扉影项目是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获奖项目方寸之间、灯影人间基础上深化发展的非遗文化创新实践。目前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成功打造原创IP绘本《皮影爷爷去哪儿了?》、开发“小桂”、“小宗”两个特色皮影人物形象、制作四部微纪录片及系列微课短片等,荣获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计学院2024年何以中国,讲好故事创新实践大赛一等奖,并获得“西安网”、“和谐陕西网”等主流媒体报道。项目团队致力于持续升级内容创作,推出更多元化的非遗文化衍生作品,进一步扩大传播影响力,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根植于幼儿心中,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注入新活力。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