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为挖掘当地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及技艺,探索IP商业化路径,2025年7月5日至9日,在团队指导老师张瑞娟、史楠的带领下,“黔韵新生——数字化赋能贵州少数民族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践行者”项目团队师生代表赴贵州省凯里市、黎平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目标,旨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与产业提质升级,助力黔东南民族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走访多地非遗阵地 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在凯里市委宣传部文产办刘睿主任的带领下,团队师生先后深入当地文化产业园、非遗博物馆、代表性非遗企业、非遗集市及少数民族村寨等地,领略黔东南非遗文化的多元魅力。走访过程中,师生们近距离接触苗族银饰、刺绣、蜡染等传统技艺,通过参观展馆、生产车间和创意工作室,观看并体验当地民俗文化活动,详细了解了非遗文化特色、现代化生产流程、创新设计理念以及市场推广模式等内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赴肇兴考察调研的足迹,7月8日,团队走进黎平县肇兴侗寨,系统考察侗族文化历史、传统建筑风貌及蜡染技艺保护现状,深刻领会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意义。调研期间,团队实地考察了鼓楼、吊脚楼等侗族传统建筑,通过解析榫卯结构与文化功能,系统梳理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脉络,并与当地蜡染传承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靛蓝种植、染色技艺的当代保护举措及“非遗+旅游”模式对传统工艺的活化路径。现场聆听的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的天籁之音生动诠释了侗族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让师生深切感悟到非遗文化蕴含的千年精神内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次跨区域调研全面梳理了非遗技艺传承脉络、核心工艺特征及现代化转化路径,为非遗保护与创新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深度对话政企人士 共探非遗活化新路径

此次调研中,团队师生与初色东方创始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靳秀丽等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师生们围绕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建设、产业现代化转型及产品营销策略等核心问题积极提问,并与政企代表重点探讨了如何从理论层面构建非遗保护体系、非遗产业如何适应现代化发展、产品如何营销展开等问题。双方还就非遗推广计划交换意见,计划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方式,助力非遗文化走出黔东南、走进校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绣里淘非遗集市的调研中,师生们与摊主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了非遗产品的制作周期、工艺难点、价格构成及销售渠道等关键信息。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线上直播带货活动,通过实时互动收集到消费者对蜡染服饰、银饰文创等产品的设计偏好,以及当地居民对非遗产业扶持政策的期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数据支撑。


结语

未来,项目团队将以本次调研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技艺传承创新,助力非遗产品提质升级,着力为黔东南民族地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持续为非遗振兴与乡村振兴贡献高校智慧与创新动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