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波教授和应玲蓉博士在《中国日报》发文呼吁重塑全球发展合作治理机制

文章来源:国际经贸研究所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6-20 浏览次数:10

  618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刊发了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黄梅波教授与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生应玲蓉联合撰写的英文评论文章《Taking Effect—China is Advancing a Development Governance Paradigm that Diverges from Traditional Western Approaches》,呼吁重塑全球发展合作治理结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多元的新型国际发展合作范式。

  文章指出,自2011年釜山论坛确立“发展有效性”原则以来,传统援助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仍掌握主导地位,但却未能实现责任的公平分担。GPEDC(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忽视了“差异化责任”原则,导致全球南方国家在规则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严重影响了合作的实质性成效。文章批评美国对全球发展合作的政策摇摆,从奥巴马时期强调多边合作,到特朗普政府削减援助预算,再到当前削弱USAID功能,反映了西方治理体系内部的不稳定与责任稀释。相较之下,中国近年来通过推进南南合作、发布对外援助白皮书、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正积极构建不同于西方主导模式的全球发展治理新范式。作者认为,未来全球发展合作治理应打破西方主导格局,通过制度性改革实现真正的多边协商与包容性治理,以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文章进一步提出,国际社会应推动联合国发展合作论坛(DCF)与GPEDC之间建立协调机制,设立“全球发展合作仪表盘”(Global Dashboard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以实现政策与实践的有效联动。同时,应构建基于发展阶段的分层参与机制,鼓励新兴捐助国参与评估体系,并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本地监测与治理能力。

  黄梅波教授长期致力于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政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援助有效性、发展有效性与中国对外援助的质量》(2013–2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际援助与开发合作体系创新》(2016–2022)等课题,并于2022年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国际援助的监督评估机制研究》,该课题目前已提交结项。此次在《中国日报》的发文亦是该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