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简介:法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工党支部由10名党员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依托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和学术带头的双融合、双促进,支部将党建引领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双带头人”效应。近年来,支部1人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青年标兵奖”,1人获学校“全英文”教学质量奖,2人分获法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三等奖,1人获得法学院就业促进先进个人;支部党员在研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十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2019年12月,国际关系学系教工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
党建引领学科发展 支部凝聚育人合力
法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工党支部由10名党员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依托上海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和学术带头的双融合、双促进,支部将党建引领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发挥“双带头人”效应。近年来,支部1人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青年标兵奖”,1人获学校“全英文”教学质量奖,2人分获法学院教学竞赛一等奖、三等奖,1人获得法学院就业促进先进个人;支部党员在研国家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3项,十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2019年12月,国际关系学系教工党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称号。
一、建制立章,确保“七个有力”建设到位
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求,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项要求,围绕党支部“七个有力”建设标准,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中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不断推进支部工作提质增效。
支部每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贯彻上级党委的必选学习项目,着力加强政治建设,将支部作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基础阵地;同时,结合学系工作实践,组织党员学习自选内容。支部从严教育管理党员,培养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党员政治素养,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开创“党建+”工作模式,构建“三全育人”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做实做深“师生共建、支部联动、党群互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党员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相关教师(学生)党支部合作(结对),注重资源整合,开展“党建双师课堂”和“温度课堂”特色工作,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支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强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类课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思政大课堂,将课程思政的元素分解融入到第二课堂中。着力打造“党建双师”课堂,每一位党员兼具专业教师与党建教师双重身份,加强日常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积极采用“请进来”,引入校外党建专家资源,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宏观上注重培养学生关心政治的习惯和从政治视角分析问题的多元思维,微观上则以经典书评为抓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疫情期间,支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国家安全教育”等主题,围绕国际形势、大国关系、地缘政治和全球化等内容,利用国际关系专业优势,与本研党员学生代表一同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线上微党课。利用博闻餐叙会等活动平台,支部党员与学生共话学术初心,畅谈研究志向,践行育人使命。建党百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支部规划将小康目标与中国外交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大国外交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支部在开展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情怀培养。为强调教育的人文情怀,工作室打造“温度课堂”,通过培训教师的逻辑、语言、眼神等,提升教师的内在修养和外在气质,塑造教师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吸收程度。在“温度课堂”中,强调教师党员要善于反省自查,切实承担起教师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课堂的人文关怀,感受到大学课堂不是冷冰冰的说课场地,而是有温度的交流互动。
三、推动学科与智库建设,积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
支部充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团队研究方向,依托科研平台,以创新新时代国际关系人才培养方案为目标,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开展外语外贸类高校学科发展的专题调研,针对如何凝聚特色,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等问题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相关院校的调研,了解同类院校中国际政治学科的发展轨迹,为如何发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与国际政治学科交叉性和互补性等重要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建议,有效推动了学校在国际政治学科方面的建设探索。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支部发挥团队科研优质资源,整合“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南亚和印度洋研究中心”、“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三个研究机构,分别聚焦南亚-印度洋、朝鲜半岛、全球治理与国际发展合作三大研究领域,建立三支研究团队,为打造高水平智库提供资源,为国家、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制定参考和智力支持。
支部紧紧抓住“如何推动智库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这一关键任务,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夯实科研平台,确保有效发挥每一个党员的研究专长。支部还全力推进科研人才梯队建设,通过结对帮扶、以老带新,发挥知名学者对青年科研人员的传帮带作用,支持更多有科研潜力的年轻学者投身智库研究工作。
四、推动人才培养,提升党建育人效能
支部本着凝聚师生、服务师生的原则,主动与辅导员团队对接,发挥三全育人协同功能。通过有效激活班主任制度,支部发动全体党员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支部强调日常价值塑造高于简单课程传授,在课堂之外,支部成员通过交流谈心、专题讨论、游学访问等多种形式,运用网络平台、学生刊物等媒介,针对学生价值观、政治观、事业观等塑造,面对学生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困惑开展指导。目前,支部已形成“与支部书记餐叙”“专业游学”“博闻餐叙会”“博闻读书会”等学生工作品牌,并积极开展学生能力建设,指导学生学术团体“国际与公共事务协会”有效开展工作。上述工作促进教工党支部团队建设的同时,促进了师生间和各年级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和良性互动,有效发挥了党建育人的正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