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学校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断优化人事制度环境,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加强师资发展保障,致力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活力充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强化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配强工作队伍,完善职能和运行机制,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学校举行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座谈会
学校构建“六位一体”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实施办法》《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政治引领,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服务全过程,在教师录用、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申报人才计划、考核评价等方面切实执行师德首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广泛开展师德培训、师德典型宣传、师德师风专题学习等活动,数十位教师荣获各类师德先进荣誉,其中,上海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3人,上海市育才奖6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0人。
学校教师节表彰师德先进个人
构筑人才高地和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人才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学校推行“以人才引进为主、兼顾校内人才培育”的“高峰人才工程”计划,着力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通过“人才特区”“人才旋转门”等方式,逐步建立由“领军人才”领衔的多元化高层次人才梯队,构筑人才高地。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14%,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67人。
学校制定《优秀博士引进待遇规定》《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特殊人才暂行管理办法》《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实施“高峰人才工程”的办法》《“人才旋转门”制度实施办法》等人才管理办法,成立人才办公室,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
优化队伍结构,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
学校立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采取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的措施,优化并提升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位、学缘、学科等结构,教师总量增长2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3%,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6%。
“85后”和“90后”教师占比达26%,显示出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有的教师教学质量高,获得市级以上教学荣誉;有的教师科研能力强,发表高水平论文或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青年教师正成长为师资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
青年教师在经济学顶级期刊《美国经济评论》发表论文
学校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积极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先后制定或修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评价与考核、职称晋升聘任管理、高层次人才建设、教职工培训、外聘教师管理、教师工作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文件70余项,出台教学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党务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等。
学校举行党委全委扩大会聚焦人事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改革,构建以绩效考核结果为绩效分配依据的绩效工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人事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基于人事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以及数据中心和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学校就贯彻落实“人才30条”实施情况进行汇报
学校在教师人才公寓成立“红领驿家”党员工作中心,构建青年教师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温馨家园。
学校教师人才公寓的“红领驿家”揭牌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有”好老师为建设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以专业发展能力提升为落脚点,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上海推进实施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为依托,以服务于上海教育2035现代化目标为指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激发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潜力、动力和活力,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把好政治方向,建强人才队伍,激活内驱动力,提升整体水平”的总体思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