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风采”专栏邀请了本市各区创业培育典型、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选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等分享他们的创业故事,讲述各自的心路历程,激励广大创业者立足现实,勇敢追梦,扬帆起航。

清晨的绿华镇月亮湖岸边,漫屿户外运动营地(绿华店)的店长小朱正在检查桨板装备。作为崇明籍高校毕业生,这位青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职业道路。“当我看着来自市区的家庭在家门口学会第一堂桨板课,这种参与家乡建设的真实感,远比CBD的玻璃幕墙更令人心动。”

小朱的就业选择,正是漫屿营地创始人杨敏玮最引以为豪的成果——这个由媒体人转型创办的水上运动项目,不仅实现了他回乡创业的梦想,更搭建起青年返乡的“试验田”。
创业突围:政策+服务护航冷门赛道
2023年,怀揣开发崇明水上旅游潜力的梦想,杨敏玮踏上归乡路。绿华镇绿港村水系纵横、风光如画,成为漫屿营地的摇篮。

然而创业之路从非坦途。营地落成后,交通掣肘、营销成本高等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关键时刻,崇明区创业指导部门与专家团队化身“创业医生”,深入营地精准把脉,开出破局“三剂良方”:巧借新媒体引流,以营地美景与活力体验吸引年轻客群;推动与周边旅游业态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客流互导;深挖本土文化内涵,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区镇两级创服部门的全程护航下,该项目不仅先后获得创业的初创期创业组织社会保险补贴、首次创业一次性补贴等政策支持,更登上第六届“中国创翼”大赛崇明赛区的竞技舞台,经过专家团队对商业模式的反复打磨,最终以“生态+运动+文旅”的创新模式赢得业界认可,斩获大赛三等奖。

“正是得益于区镇两级的‘一对一’精准帮扶,让我把水上运动这个‘冷门’项目做成了乡村振兴的‘热产业’。”杨敏玮的感言中,处处可见崇明“政策+服务”带来的暖心支持。
就业破冰:情怀+机遇点燃青春热情
2024年盛夏,与小朱一同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还有杨敏玮初创成功的漫屿营地。营地蓬勃发展的业务,正渴求着热爱家乡、认同理念的青年力量。就在小朱这位崇明籍应届毕业生对未来感到彷徨之际,家乡的橄榄枝与政府的暖心服务同时伸来。

崇明人社搭建的“局领导结对助力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机制,精准捕捉到他内心“回乡发展”的热望。职业指导师3次一对一辅导帮助他明晰方向;每月2次的精准送岗,大大拓展了其择业视野。转机,恰恰出现在创业活力与返乡意愿的交汇点。当区创业指导部门深入调研漫屿营地送服务时,敏锐发现其急需的店长岗位,不仅要求专业素养,更看重对家乡的热爱——这正与小朱的特质高度契合。创服部门迅速行动,协调营地提供试岗体验和岗前培训支持,确保人才融入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从在外求职的迷茫,到在家乡热土上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份‘回归’的价值感,是人社部门全程护航带来的惊喜。”小朱的感慨,生动印证了崇明在破解人岗匹配难题上的实效。他的返乡就业,不仅是个人职业的破冰,更是杨敏玮创业项目吸引本土人才的鲜活例证。当更多小镇青年踩着桨板归来,故乡水域正见证一场场精彩的接力赛 ,每一桨划开创业蓝海,都在为就业航道引流;每一次浪花涌动,都在重构乡村振兴的水系版图。
生态共赢:创业+就业实现双向赋能
在政策支持与专业服务的双重助力下,漫屿营地的发展渐入佳境。平台舟、独木舟等水上项目持续走俏,“水上蟹宴”和“独木舟咖啡馆”更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成功打造出“运动+美食+生态”的复合型体验品牌。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为营地带来可观收益,更产生了显著的产业联动效应。“水上+”的创新实践正在重构当地的产业生态:通过与绿华镇清水蟹养殖户的合作,“水上蟹宴”项目实现了从养殖到餐桌的闭环,既丰富了游客体验,又为农户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而与本土品牌“米境咖啡”联名的独木舟咖啡馆,则通过场景化营销有效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时挖掘了更多潜在的就业岗位。

小朱坦言:“家乡能发展出这样富有创意的项目让我倍感振奋,能回馈家乡故土,将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成就感,是其他工作难以替代的。”创始人杨敏玮则将创业与就业的关系比作桨板运动:“就像划桨需要左右手协调发力,乡村振兴也需要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创新的良性互动。”

据悉,营地正在规划开发更多“水域+”衍生产品,为返乡青年创造更多元的就业机会。这种以创新业态为纽带,连接城市消费与乡村资源的发展模式,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从单一项目成功到产业链激活,漫屿营地的探索证明:当创业活力与就业需求形成共振,就能释放出推动乡村发展的持久动能。


这个关于勇气与乡愁的故事才刚刚开篇——当第一粒创业种子落地,当第一个返乡青年找到坐标,乡村振兴的方程式便有了初始解。这场关于梦想与乡愁的双向奔赴,正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持续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未来,在这片生态沃土上,每艘启航的创业之舟,都将划出更广阔的就业航道。